
▲ 江西省各地科技馆通过优化设施、创新科普活动和提升贴心服务,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个充满科技魅力的友好空间。江西省妇儿工委办供图

▲ 2023年,江西省赣州市对城市中央公园进行了适儿化、童趣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了一座儿童友好公园。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王丹青
友好,正在成为一座城市回馈人民的最佳礼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赣鄱大地,“宜居安居”这一理念具象化为一系列与“友好”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如点点繁星,照亮妇儿前行之路。
近年来,江西致力于为广大妇女营造发展友好、健康友好、生育友好、家庭友好的优质环境。推动妇女健康服务迈向新高度,拓展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通道,不断完善家庭建设服务体系与生育保障体系,助力妇女绽放生命光彩。同时,为少年儿童打造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的成长乐园。
生育友好:不止于生育的温暖关怀
李春美在生育第三个宝宝后,迎来了长达218天的产假。这份安心,源于2024年10月赣州市上犹县推出的产假优待政策。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育二孩、三孩时,产假从188天延长至218天,且期间工资、绩效与福利待遇分毫不少,民营企业也鼓励参照执行。
“生育友好”是一道关乎妇幼健康、家庭稳固与妇女发展的综合命题。妇幼健康是基石,截至目前,江西在妇女儿童健康领域成果斐然。全省婚检婚登机构紧密相邻,实现全覆盖;免费婚检率连续6年稳稳保持在95%以上的高位;产前筛查机构遍布县域;2022年3月,无痛分娩纳入医保范畴;2023年起,“免费提供出生缺陷防控服务”成为民生实事中的一抹亮色。2024年起,新生儿连续三年参加医保的费用由财政全额买单。
2024年,江西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婚姻登记机关比例达100%。2025年,“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被纳入江西省政府民生实事清单。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从强化生育保险保障、推进生育假期落实、加大养育照护经济支持等十四个维度,进一步健全生育引导与激励机制。
妇女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江西省持续实施“鹤舞赣鄱”支持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举办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女性职业规划与发展大赛等各类技能培训。截至2024年底,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43.2%,累计为15.29万人次妇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3.34万人次妇女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儿童友好:城乡共绘成长新画卷
“小朋友们,要是小伙伴不小心落水了,你觉得自己该不该立刻当‘小英雄’呢?”日前,“安全童行 护航盛夏”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阅读活动在南昌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南昌市妇联、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与江西省红十字水上救援队携手开展,志愿者们以趣味互动实操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
这正是南昌市妇联积极践行“两纲”要求,贯彻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响应全国、省市妇联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号召的创新之举。
在江西,“儿童友好”与“城市美好”正相互奔赴。江西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秉持儿童优先发展理念,以促进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完成了一批公园、绿地、交通场所等适儿化改造项目,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果显著。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让他们共享“儿童友好”带来的便利与幸福,是江西省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方面,自2023年起,江西大力推动乡村学校布局优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达93.8%。在创造安全成长环境上,持续推进防溺水专项行动。在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方面,连续多年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纳入民生实事,2023年首次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情感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列入其中,2024年省妇儿工委设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
全龄友好:未来可期的无限突破
《江西省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江西省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实施过程中,江西省在促进每一个年龄段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权益保护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江西省妇儿工委有关成员单位积极落实国家《“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加快孕产妇营养门诊建设,强化孕产妇体重管理、营养评价与身体活动指导。同时,全力推进在中小学校设立“健康副校长”工作,健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机制。携手家校社三方,鼓励儿童加强身体锻炼,优化饮食结构,深入开展儿童近视防控调研。
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江西省妇儿工委有关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持续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制度,加强妇女维权平台阵地建设,全力攻克妇女权益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推动各方协同发力,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公检法司、宣传网信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