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巾帼大学习大宣讲”,今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妇联坚持“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突出成效”,已开展宣传宣讲活动215场次,覆盖2.73万人次,彰显“思想领航、数智破圈、品牌绽放、服务融合”四维实践,奏响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她强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华
眼下,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街头巷尾、社区学校,在渔港乡间的晨曦里,在繁华商圈的灯火中,一场场面向妇女姐妹的宣讲活动正火热开展。
泉州市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晋江经验”的生动实践地。在海丝文明与闽南文化浸润的这片热土上,由泉州市妇联培育组建的“刺桐花巾帼宣讲员”以多元创新姿态通过“线上云端+线下田间”“理论宣讲+文艺展演”“政策解读+民生服务”的立体模式,让党的声音如刺桐花般绽放在城市街巷、渔村码头与园区车间。
为深入推进“巾帼大学习大宣讲”,今年以来,泉州市妇联坚持“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突出成效”,已开展宣传宣讲活动215场次,覆盖2.73万人次,彰显“思想领航、数智破圈、品牌绽放、服务融合”四维实践,奏响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她强音”。
立足文化根脉,打造特色宣讲IP
“当时有非常多的华侨围着与我互动,其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一看到我就眼含热泪地对我说,看到我头上的簪花,就好像回到了家乡。这些经历坚定了我要把簪花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的决心。”身穿蟳埔女装扮、头戴簪花围的蟳埔女孩黄馨怡是丰泽蟳埔女动漫形象大使、“小小蟳埔女”代言人,那次在海外推广时的经历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在千年渔村蟳埔村,文旅从业人口90%是女性,服务对象90%是女性,文旅收入90%是女性创造。“刺桐花巾帼宣讲员”中,蟳埔女以海为媒传家风,以簪花为信承美德,以蚵壳厝为讲堂,以渔网梭为教具,将巾帼宣讲融入非遗体验,年均宣讲70余场次,积极推动妇女创业就业与文旅产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富局面。
向海而生的刺桐城泉州,海洋文化孕育了福建三大渔女中的“蟳埔女”与“惠安女”,是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印记。在惠安县,惠女服饰“露脐”设计是惠安女在困境中迸发的生存智慧文化本质。头戴簪花、身着惠女服饰的“刺桐花宣讲员”们紧扣时代主题,将宣讲素材与“惠女精神”相结合,12支惠女宣讲队,37名惠女宣讲员,年开展宣讲70多次。
“刺桐花巾帼宣讲员”不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惠民利民政策、家庭家风故事、法律维权知识等,更传递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坚韧、善良、温婉等品质。
联动线上线下,解码“晋江经验”
泉州市“刺桐花巾帼宣讲员”深挖“晋江经验”理论“富矿”,由妇联干部、三八红旗手、女科技工作者等组成的宣讲队伍,深入开展“百千万巾帼大宣讲”活动,采取分众化、互动化、差异化形式,将“晋江经验”科学指南深化、内化、转化,见行见效。如泉州市妇联积极培育即兴宣讲员,用乡音诠释“晋江经验”中的女性精神力量,用拼搏小故事讲透大情怀,让“爱拼会赢”的闽南精神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激励新时代女性破浪前行。
晋江市巾帼代表通过“晋江经验”的传承脉络,讲述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女企业家的破局之道;永春县香道传承人通过产学研融合创新案例,解码千年制香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密码……泉州市妇联举办多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看见‘她’力量”的主题活动,通过沙龙对话的形式,召集以各地产业特色涌现出的女企业家为代表的宣讲员,共同探索泉州女性创新创业发展的新路径。
构建全域平台,深化多元“三讲”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各个领域产业蓬勃发展,从海边渔村到城市楼宇,从传统作坊到新兴园区,“刺桐花巾帼宣讲员”以“1+N”模式,以点带面,多点开花,展示新时代女性在理论宣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她力量”,用多元姿态书写着理论传播的“她篇章”,将宣讲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力求让每个妇女群众、每个家庭都能听到党的声音。
此外,泉州市“刺桐花巾帼宣讲员”还“紧盯需求讲”,在法律维权、家庭教育、移风易俗等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话题中聚合发力,广为宣讲。“刺桐花巾帼宣讲员”在宣讲道路上持续深化,力求内容上“精”、形式上“活”、效果上“实”,凝聚起广大妇女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