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 魏明俊
“王大姐,您的血压有点高了。别急,您平时吃的啥药我知道,这是新开的降压药,还是按之前的量吃,千万别多吃甜食。”孙秀华细细叮嘱,安抚着因没带常用药又想不起药品名称而焦急不安的王大妈。
在安置点,这样的情形是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柏查子村的乡村医生孙秀华新的工作日常。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的部分村民被转移到安置点。在这里,有一群特殊的被安置人员,他们既是被转移的村民,也是乡村医生。他们穿着白大褂,用熟悉的乡音,与安置点驻点保障医生共同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来到安置点后,55岁的孙秀华便主动请缨,帮助驻点医生忙前忙后。“我们村常住人口大约有110余人,目前有90余人在安置点临时居住。”对于村里人的健康状况,做了27年乡村医生的孙秀华了如指掌。她穿梭在各个房间,拿着简单的器材为村民检查身体。考虑到安置点多为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的村民,孙秀华还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情况。
和孙秀华一样,琉璃庙镇河北村的乡村医生王伏林每天也在安置点里忙碌。
“天气热,食物容易坏,大家千万要注意饮食卫生,如果身体不舒服,马上找我们。”这样的叮嘱,王伏林每天要重复数十遍。由于安置点内人员比较集中,她还一遍遍强调卫生防疫知识,讲解中暑、肠胃不适等夏季常见病的预防方法,提醒大家要开窗通风……
在这场特殊的“守护战”中,乡村医生不仅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更是健康知识的“宣传员”,为灾后医疗保障注入双重力量。“他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有他们在,我心里踏实。”一位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