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童成长”项目惠及近6000家庭

一场跨越6年的本土化家庭教育实践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盛夏的弥勒,暑气渐浓。在2025年云南省亲职教育骨干能力提升班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稼依镇妇联主席李仕迪与同行们围坐探讨、模拟家庭角色互动,“家庭教育是一场久久为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支撑。”李仕迪的感慨,折射出云南“童成长”亲职教育项目的深层价值。

  “‘童成长’亲职教育项目是一个协助儿童照顾者(孩子父母、祖辈、儿童工作者),帮助他们更好应对育儿过程中的问题,并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学习并得到健康发展的培训课程。”云南省妇联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

  自2019年玉溪试点启动以来,该项目以“培训+实践+督导+考核”的陪伴式成长模式,覆盖全省9个县(市、区),20期培训班培养了736名专业骨干,开展服务1800余场次,惠及近6000户家庭。从偏远乡村的隔代养育者到困境儿童家庭,项目正以本土化实践,悄然改变着云南家庭教育的生态。

  “陪伴式培养”练就736名骨干

  “前三天学完,第四天就要试讲,当时我压力大得睡不着。”回忆起5个月前的考核场景,会泽县初级培训师小吴语气轻松了许多。她的成长源于项目独特的“陪伴式”培养模式——学员需在4天内掌握4个主题内容,通过试讲后,再完成一期4次的工作坊实习,其间专家全程督导,同辈随时互助。

  这种“不讲课、重体验”的方式,起初让许多学员有些困惑。项目专家将理论暗含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中,例如,通过模拟“孩子不写作业”的场景让学员体会“规则制定”中儿童参与的重要性。

  在弥勒市小太平村的一次工作坊实习中,一位奶奶分享孙子养成刷牙习惯的故事,引发年轻妈妈的热烈讨论,两代养育者由此发现“规则有效性与孩子参与度密切相关”。

  “专家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我们‘长’出能力。”小吴说。6年来,项目通过20期培训,将736名基层干部、教师、志愿者转化为能独立开展工作的“火种”。

  砚山县妇联干部陆文丽在督导日志中写道:“从‘不敢开口’到‘神采飞扬’,骨干们的成长印证了‘授人以渔’的力量。”

  参与式工作坊助力乡村科学育儿

  “以前只会吼,现在我学会了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在昌宁县卡斯镇龙洞村的照顾者工作坊里,65岁的李奶奶首次尝试用布偶玩具演示如何与孙子沟通。老人家庭教育理念的改变,背后是项目针对乡村特点设计的“参与式”策略——通过游戏、情景剧等低门槛形式,让隔代养育者从“旁观者”变“主角”。

  在语言不通的民族地区,情感成为沟通的桥梁。一次哈尼族村寨活动中,奶奶们虽听不懂普通话,却在“盲画亲子关系”游戏中通过肢体动作和笑声传递着真挚的情感。

  项目负责人表示:“情感的流动能带动家庭关系的改变。”数据显示,参与家庭中,超70%的祖辈开始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知识,部分家庭甚至自发组织了“育儿分享会”。

  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也破解了乡村家长“不愿听、听不懂”的难题。屏边苗族自治县妇联副主席朱彦臻观察到:“过去发宣传册没人看,现在工作坊名额要靠抢。”项目将晦涩的育儿理论转化为“如何让孩子按时吃饭”“怎样和老师沟通”等具体问题,让家长在讨论中学习科学育儿理念。一名参与了项目的父亲反思:“原来孩子顶嘴不是‘叛逆’,是我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一组对一家”精准帮扶困境儿童

  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社工刘艳芬团队联合心理咨询师、村干部组成小组,对存在家庭暴力的困境儿童家庭开展一年专业帮扶。在帮扶的一户家庭中,因父亲管教粗暴,孩子表现出退缩、胆小的行为特征,母亲对此无可奈何。

  团队通过亲职教育指导,帮助家庭成员明确教育职责边界,改变暴力管教方式,促进父母沟通协作。一年后,这户家庭的亲子关系显著改善,孩子与父母建立了积极正向的沟通模式。

  这是项目“从面到点”的探索之一。2023年,玉溪市率先探索形成“三级介入入户陪伴”困境家庭教育模式,面向103户困境家庭开展深度服务,红河州弥勒市紧随其后服务10户家庭,内容包括心理辅导、亲子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等。弥勒市妇联干部提到一个细节:一名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在小组支持下,首次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她哭着说,原来不是只有我在战斗!”

  在云南,“童成长”项目的意义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说:“学到的不仅是带娃方法,还有怎么‘把日子过暖和’。”未来,项目计划将此类模式推广至全省,同时聚焦“三个方向”:扩大骨干队伍、优化本土化课程体系、深化困境家庭帮扶。“每个骨干都是一粒火种,我们不仅要照亮家庭,还要点燃社区。”云南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一场跨越6年的本土化家庭教育实践 2025-08-05 2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