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性别平等存在深刻内在关联。多样文明包容是性别平等的价值基石,而妇女是文明开创者和社会进步推动者。落实全球文明倡议能够推动性别平等,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多样化方案,文明传承创新挖掘本土平等基因,国际人文合作如中外妇女交往、东盟妇女论坛等,正积极回应数字时代挑战,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与文明进步。
■ 马立杰
2025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在致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首次提出,并积极推动落实的,其内容包括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对“世界怎么了”给出的“我们怎么办”的新理念和新方案,也是党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际做出的正确抉择,有助于推动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实现人类的光明前途。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性别平等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全球性别平等在数字时代遭遇新的挑战,全球文明倡议对这一挑战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多样文明相互包容是全球性别平等的价值基石
多样文明相互包容是全球性别平等的价值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每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之间相互包容,通过交流互鉴打破文明隔阂,这一理念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提供了包容性框架。此外,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文明对话的基础,而性别平等正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体现。中国将男女平等列为基本国策,并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指出,“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直接呼应了全球文明倡议中“文明进步”的尺度。
妇女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妇女是全球文明发展的享受者,更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妇女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当女性向前迈进,全世界都会繁荣昌盛。”性别不平等,尤其是发展资源在性别分配上的不平等是束缚女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持续破除歧视性因素,促进女性发展,促使文明进步,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离不开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离不开全球文明的对话。通过对话,不同文明可以了解其他文明的性别观念和实践模式,从中取长补短,为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湖南凤凰县,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支持的乡村振兴项目将苗族蜡染技艺与现代电商结合,创造了“非遗+科技”的赋权模式,使当地多名女性获得了稳定收入,这一实践模式能给其他国家以启迪,带动其他国家为女性的发展创造更多条件。
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要求实现“文明传承与创新”,各国在推动文明传承过程中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平等基因,同时推动其现代转化,并避免将性别议题与传统文明对立。例如“春节”项目申遗申报书中强调了这一节日习俗内含性别角色的确认和通过性别角色分工共同完成春节全部活动,突出了当下过年时出现夫妇二人分开回各自家乡过年等新习俗,来证明我国性别平等取得的成就。
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依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来实现,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切实推进性别平等。例如“凝聚女性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外妇女友好交往活动”“‘她的北京’故事”被写进《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并将很快开展,为女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同东盟国家妇女组织建立常态化互访机制,开展交流互访共33次。2025年7月16日,以“赋能 共享 创新 人工智能与妇女发展”为主题的2025面向东盟的妇女发展交流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与会的中外嘉宾围绕AI激活文化艺术创新实践,AI构建妇女发展新生态、数智时代中医药助力女性健康、AI助力女性权能平等及数智时代女性人才培养等五大方面内容开展专题研讨,同时通过圆桌对话探讨数智时代女性职业发展策略和女性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实践经验。这些国际人文活动的落地将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过程中积极回应全球性别平等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推动全球性别平等的实现,促进女性发展,实现文明进步。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天津市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委托项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拓新”(TJESDZX22-04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