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标准推广应用,助力家政兴农高质量发展

  ·阅读提示·

  我国家政领域标准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经十余年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已从“填补空白”迈向“提质增效”阶段;但标准推广应用仍存在短板,应用率低。应从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试点示范与标杆带动、培训赋能与标准融入、信用体系与标准衔接、宣传推广与社会参与等多维度推动标准推广应用。加强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保障服务质量、稳定就业增收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职业认同、构建互信生态的民心工程,更是推动行业升级、实现持续兴农的长效工程,助力家政兴农高质量发展。

  ■ 赵媛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这是自《2023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以来连续发布的第三个“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方案从就业、技能、保障和服务4方面提出14项任务,旨在持续促进家政兴农,助力乡村振兴。其中,第二方面“提升农村劳动力在家政领域就业能力”第八项任务中,不仅提出“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更要求“加强家政领域标准推广应用,引导更多家政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学标准、用标准,提升从业技能”。家政领域从“重视标准制定”到“加强标准推广应用”的转变,能让标准从“纸面规定”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落地价值,对助力家政兴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家政领域标准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标准化是产业成熟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家政服务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标准化建设能有效提升服务可靠性、安全性和满意度,建立信任机制,释放消费潜力。为此,2012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全国家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于2013年3月在山东济南正式召开成立大会,这成为我国家政行业从粗放走向规范的转折点。此后,多地相继成立地方性标委会,家政领域标准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家政领域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出台100项养老和家政服务领域标准,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多元共治格局”的目标。2024年《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继续提出“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

  目前,家政领域标准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专项服务标准,如2025年3月新出台的国家标准《家政服务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等;又有基础通用标准,如机构管理规范、信用体系建设等;还有新兴业态标准,如整理收纳、家庭健康管理等新服务模式的规范。家政领域标准化建设已从基础性标准扩展至智慧家政、融合服务等新领域,从“填补空白”迈向“提质增效”阶段。

  家政领域标准推广应用依然存在短板

  制定标准只是第一步,若标准仅停留在文件层面,便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全行业主动学标准、用标准,才能打破不同机构、地区间的“自定规矩”,形成统一的服务规范和质量底线,推动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我国家政领域的标准推广应用率较低。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几乎不知道还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企业或培训学校即使知道有这些标准,也很少按照标准执行,导致标准仍停留在制度层面,未真正渗透到行业各环节。

  家政领域标准推广难是行业生态、监管机制、社会认知与标准体系自身等综合因素所致。从行业生态来看,家政服务虽是朝阳产业,但行业基础仍薄弱。一方面,绝大多数从业者集中于小微企业,且以中介制为主。分散的企业主体各自为战,难以形成“集体推进标准”的行业共识,反而易陷入“谁先执行标准谁吃亏”的困境;中介制模式的“松散性”和“逐利性”导致服务人员流动性强,全过程管理不足,严重阻碍标准落地。另一方面,家政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尤其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多数缺乏对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的认知基础,加之培训不到位,严重影响其对标准推广应用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从监管机制来看,家政服务涉及商务、人社、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权责交叉可能形成监管盲区,难以保障标准落地;且各部门对家政领域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宣传不够,对标准执行情况缺乏评估和监管机制。从社会认知来看,社会仍视家政为“低端劳务”,很多家庭过度追求低价服务,忽视标准化带来的安全与质量保障。从标准体系自身来看,虽已颁布了不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但目前仍以各企业自定标准为主,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的问题;此外,随着家政服务新业态涌现,新兴领域仍有标准空白。

  加强家政领域标准推广应用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家政服务相关专业要以国家家政领域标准推广应用不足是行业基础薄弱、监督支撑缺失、社会认知滞后与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推动家政领域标准推广应用,需从政策引导、试点示范、人才培训、信用联动、社会宣传等多维度发力。

  加大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以小微企业、中介制为主的行业现状严重阻碍标准的推广应用。虽然国家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将“着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作为核心任务之一,特别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项文件,但员工制家政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国家应根据行业现实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推动员工制转型不仅是用工模式转变,更是推动行业规范化、职业化的核心抓手,是破解“小散乱”问题、加强标准推广应用、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同时,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为标准推广明确方向。

  增加试点示范与标杆带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明确包括家政服务领域在内的126项试点项目,其实施方式与关键举措有:企业主体参与,即由家政企业或相关机构承担试点,结合自身业务构建“管理+服务+技术”三位一体标准体系;标准深度落地,即将国标要求融入服务全流程,提升服务专业性;评估监督机制,即通过中期评估和验收考核,检查标准体系完整性、客户满意度等,确保试点成效。2023年《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又提出“分批部署150个试点示范项目”。这些试点通过“以点带面”,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拓展培训赋能方式与标准融入。培训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取家政从业“通行证”的必需途径。家政从业人员普遍更擅长实操而非理论,因此要将各类标准融入培训内容,把抽象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服务行为,将标准要求转化为技能考核指标,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度和培训质量。此外,推动标准掌握与职业发展挂钩,建立“标准即能力、能力定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提升从业人员学标准、用标准的积极性,从“要我学标准”转变为“我要学标准”。

  建立信用体系与标准衔接。其本质是用信用的“奖惩杠杆”撬动标准的“落地执行”。一方面,将家政领域核心标准内容转化为信用评价的具体维度,让“是否符合标准”成为信用打分的硬指标;另一方面,依托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以市场选择倒逼企业和从业人员主动应用标准。

  加强宣传推广与社会参与。政企社协同,通过多渠道向消费者普及标准化服务的价值。通过宣传推广让标准“从文本走向生活”,通过社会参与让标准“从要求变为需求”。当消费者认标准、从业者用标准、企业靠标准、社会督标准成为常态,家政领域的标准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家政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能门槛的包容性较强,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通道。家政兴农搭建起“农村劳动力供给—城市服务需求”的对接桥梁。但随着家庭对家政服务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专业性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家政兴农中加强标准推广应用,提升从业技能,既是保障服务质量、稳定就业增收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职业认同、构建互信生态的民心工程,更是推动行业升级、实现持续兴农的长效工程。让家政标准从“文本”真正落地为“服务实践”,方能推动家政兴农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家政学会理事长)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6加强标准推广应用,助力家政兴农高质量发展 2025-08-05 2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