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变请柬,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苏超”:打造文体旅融合“江苏样本”

    8月3日“苏超”第八轮,泰州队将在客场对阵连云港队,球迷搭上自己的专列。

  ●“苏超”为何这么火?答案或许不只在足球,更在文化。从最初靠“散装江苏”等网络文化梗引发关注,到随着赛程深入,各地历史文化底蕴持续释放,文旅消费市场不断升温,文明新风充分彰显……

  ●“苏超”联赛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赛事期间的消费爆发,更在于其成功构建了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持久“留量”的系统机制。这一机制通过政策组合拳、消费链条延伸和情感价值强化,实现了“球迷变游客,流量变‘留量’”的战略目标。   

  ■ 木易

  绿茵场上球员奋力拼抢,观众席上山呼海啸;赛场之外,酒店爆满、餐馆排起长龙、商场人头攒动。这个夏天,当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出了圈。如果去年夏天最火的是贵州的“村超”,那么今年5月登场的“苏超”再次吸引众人目光。

  无论是“苏超”还是“村超”,其影响力已远超体育竞技本身,成为撬动文旅消费、激活夜间经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力引擎。而“体育+”模式更是将足球赛事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和商业消费深度融合,构建了“赛事引流、文旅变现、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机制。

  “苏超”:连接体育与文旅的天然桥梁

  这个夏天,“苏超”的热浪席卷江苏大地。“苏超”联赛作为江苏省内覆盖13个设区市的城市足球联赛,自2025年5月(至9月结束)开赛以来便展现出超乎预期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带动效应。

  与传统职业赛事不同,“苏超”以全民狂欢的参与机制,将江苏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转化为“对抗式团结”的情感纽带,通过“南哥之争”“盐水鸭加糖”等趣味符号,将分散的城市文化记忆整合为具有广泛共鸣力的公共文化符号。这种基于地域认同的赛事设计,不仅激发了市民对家乡球队的支持热情,更成为连接体育与文旅的天然桥梁。

  在淮安,“苏超”的火爆直接点燃了城市夜经济的引擎。夜幕降临,清江浦广场、漕运门、1415街区、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休闲街区等全市20多个集中观赛点座无虚席,巨型屏幕前人头攒动,啤酒泡沫在碰杯中飞溅,欢呼声浪与绿茵赛场同频共振。7月20日淮安队与无锡队的比赛中,淮安14家商业综合体和夜经济集聚区营业额达3735万元,较上周末同期增长55%。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淮安各县区深挖本地资源,打造的“体育+”多业态融合模式。

  盱眙县打出“苏超+美食+文旅”组合拳,使第二十五届盱眙龙虾宴进一步火爆出圈,让足球的激情与夏日烟火气完美交融。赛事期间,千余张餐桌同时开席,40余家龙虾店和小吃商户现场烹制,动感音乐燃爆全场,人们吃美食、看“苏超”、赏美景、品龙虾,“龙虾节”带动文旅消费3.2亿元。

  在泰州兴化,“苏超”联赛与当地非遗文化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泰州对宿迁的比赛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梁山108将”啦啦队表演意外走红,演员怀抱毛绒老虎,以夸张却不失认真的肢体动作演绎《水浒传》经典片段,使“施耐庵故里”“兴化水浒文化”等关键词搜索量激增。扬州市朴席镇的朴席草席制作技艺是一项省级非遗,他们推出的“苏超”版席草编织扇在扬州首个主场赛事期间卖到脱销。朴席镇曹桥村负责人说:“传统非遗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真正传承下去,我们借势‘苏超’,让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南京云锦博物馆为吉祥物“豚宝”量身定制云锦“娃娃衣”,巧妙提取云锦麒麟纹样,打造出“麒开得胜”“麟门一脚”潮玩挂件,这是匠心与足球相融的精致之美;泰州观众头戴穆桂英头饰,镇江观众身着汉服挥动衣袖,这是人们对地域文化认同的自信之美;而面对常州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全场响起的“常州进一个”加油声,则是永不放弃的拼搏之美。

  “‘苏超’如同一块巨大的‘文化酵母’,将足球的激情、地域的文脉、生活的烟火与大众的情感深度交融。”南通市文联主席张华认为,它让每个江苏人收获多重满足,基于文化自信而来的精神愉悦,基于文化多彩而来的共鸣认同,基于文化自信而来的奋发向上。

  开辟“第二现场”,拓展消费新空间

  传统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往往局限于赛场内的门票收入和周边商品销售,而“苏超”则通过精心设计的观赛模式,将赛事氛围从体育场延伸到城市每个角落,创造出覆盖全域的消费新空间。

  暮色初降,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的露天广场上,巨大的电子屏前人声鼎沸,消费“热浪”也随之而来。火锅店外排起长龙,凭票根享折扣、赠饮品成为商家标配。美团数据显示,比赛当日,异地消费者贡献的南京餐饮堂食订单量位居江苏全省第一,主场南京的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255%。

  淮安区的河下古镇成为游客观赛的好去处,足球的奇景、夜游的浪漫、美食的享受可在此“一站式打卡”。洪泽区则打造黄集伏羊美食文化市集,推出集中观赛区,现场设置餐饮美食集市,球迷们一边品黄集羊肉、一边看“苏超”联赛。

  这种消费场景的创新重构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连锁反应。在徐州,大龙湖畔的巨幕直播搭配后备厢市集与人才夜市,打造“湖边看球”新体验;户部山古建筑群下,月光市集里球迷共享赛事欢腾。

  “第二现场”的成功不仅在于提供了观赛便利,更在于其创造的社交属性和消费场景。这些空间将体育竞技的激情与城市生活的烟火气有机结合,使“看球”从单纯的观赏行为转变为包含餐饮、购物、社交等多重体验的复合型消费活动。正如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丁翔所分析:“‘苏超+’模式的实践,展示了文化、体育、旅游、商业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和乘数效应。”

  这种多业态融合模式在江苏全省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苏超”的多业态融合实践表明,体育赛事作为流量入口,通过与地方特色资源的创造性结合,能够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赛事本身的文化内涵,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重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球迷变游客,门票变请柬

  4.5万人,是昆山奥体中心场馆可容纳观众的上限,不是东道主热情的上限。第六轮对战连云港,赛前同里古镇率先宣布对扬州市民免票;连云港立即回应,推出了“跟着‘苏超’游悟空老家”,三天内苏州车牌在花果山一路免票。主场迎战扬州前48小时,常州主动出招,中华恐龙园、天目湖、青果巷等全市A级旅游景区对扬州游客免票;0∶4输给南京后,天目湖顺势自嘲——“光头球迷免票两月”话题当日破亿,让“失败梗”变成了流量包……常州文旅部门负责人笑着说:“与其说这是一张门票,不如说是一张主动呈上的‘请柬’。”

  “苏超”联赛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赛事期间的消费爆发,更在于其成功构建了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持久“留量”的系统机制。这一机制通过政策组合拳、消费链条延伸和情感价值强化,实现了“球迷变游客,流量变‘留量’”的战略目标。

  淮安在流量转化方面的实践具有代表性。政策保障方面,淮安推出“凭赛事门票畅游淮安”的文旅优惠举措,还能享受优惠价购买旅游年票、游船票以及预订酒店等福利。这一政策直接将球赛门票转化为开启文旅消费热潮的“金钥匙”,不仅成功带动了赛事周边消费,更延长了球迷和游客在淮安的停留时间,刺激了餐饮、住宿、交通等更多领域的夜间消费。

  数据印证了这种转化机制的有效性。6月27日至29日,第五轮淮安队客场对阵连云港队比赛期间,淮安全市接待游客57.45万人次,同比增长45.44%;7月6日,第六轮淮安队主场对阵常州队,全市19家重点商贸企业营业额达3300万元,全市36家重点餐饮企业当天营业额达320万元。

  江苏省推出系统性政策支持流量转化。结合赛程安排,全省举办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系列活动,打造亲子游、避暑游、研学游等跨区域主题旅游线路50多条,举办博物馆夜游、文创市集、美食体验等特色文旅活动500多项,推出景区门票减免、文旅消费券、志愿服务等惠民便民措施1400多项,不断完善“足球+城市IP+文旅消费”复合生态链。江苏省文旅厅直接推出“看‘苏超’,游江苏”文体旅惠民大礼包,吸引更多人“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苏超”为何这么火?答案或许不只在足球,更在文化。从最初靠“散装江苏”等网络文化梗引发关注,到随着赛程深入,各地历史文化底蕴持续释放,文旅消费市场不断升温,文明新风充分彰显……

  8月2日“苏超”第八轮开赛,而7月26日贵州榕江村的“村超”也隆重登场——“以足球之名,回馈八方大爱”。无论是“苏超”还是“村超”,它们都是“体育+”多业态融合模式的创新与升华。它们分别以“城市荣誉”和“乡土情怀”为核心,展现了体育赛事在推动文旅融合、激发地域活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 文旅 8“苏超”:打造文体旅融合“江苏样本” 2025-08-05 2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