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马军武、张正美家庭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这里来几铁锨水泥沙子。”盛夏的夜晚,头顶着星光,马军武在妻子张正美的指挥下,把下午没有用完的水泥沙子补到院墙角落加固。

  在这个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阿拉克别克河畔的民兵哨所,马军武夫妻二人已经坚守了37个年头。

  洪水冲不垮的国土情

  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五团位于河流和沙漠之间的狭窄地带。1988年4月23日,19岁的马军武吹灭生日蜡烛的第二天,阿拉克别克河迎来了百年不遇的融雪性洪水。

  凌晨,暴雨裹挟着阿尔泰山的雪水倾泻而下,浑浊的浪头撕开了土质堤岸。团部广播急促响起:“所有男性职工,立即到桑德克龙口集合!”

  16个昼夜,马军武和战友们泡在冰水里扛沙袋,肩膀磨烂了,就用衣服垫着;双脚泡白了,就解开鞋带继续跑。夜里,他们蜷缩在推土机履带边啃着冻硬的馒头,耳边是洪水拍打堤岸的巨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国土不能丢!”

  决口合龙那天,马军武跳进齐胸深的水中,用身体顶住最后一包沙袋。水流冲得他踉踉跄跄,他却死死抓住战友的手,嘶吼着:“再坚持十秒!”

  洪水退去,桑德克龙口留下一道20米宽的伤疤。团党委决定派专人驻守,马军武第一个写下请战书:“我生在边境,守边是我的命。”从此,马军武每天登上木质瞭望塔,俯瞰边境线,观察分水闸,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就是30多年光阴。

  流动的界河水,坚守的夫妻哨

  马军武的爱人张正美出生在一八五团以北的九连,两人经熟人介绍相识。1992年冬天,马军武和张正美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从此扎根桑德克哨所。因为他们的坚守,所在的哨所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夫妻哨所。

  自从有了张正美,冷清寂寞的哨所开始有了欢笑声。夫妻俩升国旗、做饭、巡逻、观察堤坝水情、加固铁丝网……白天沿着界河巡逻,夜里枕着水声入眠。

  2010年7月1日,马军武光荣入党。2013年7月1日,妻子张正美也宣誓入党。站在鲜红的党旗前,马军武亲自为妻子戴上党徽。从那一刻起,数年来,党徽一直戴在两人胸前。

  筑起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1964年,马军武的父亲从原济南军区转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一八五团,守护着“西北之北”神圣的国土,直到长眠在边境线上。

  马军武的父亲是新疆兵团第一代老军垦,年轻时忙着生产和建设,很少对马军武叮嘱什么,反而到了老年,一有时间就会给马军武打电话,说得最多的就是让马军武和张正美看好水、守好边、站好岗。

  30多年间,马军武磨破过400多双胶鞋。面对边疆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他郑重承诺: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在哨所这些年,马军武和张正美觉得最亏欠的就是父母和孩子。但让夫妻俩感到欣慰的是,儿子马翔从小就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对父母的守边事业充满理解和尊敬。

  2016年,马翔从江西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后,通过招考,成为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绿环水务有限公司下属德仁山水厂的一名技术员。马翔也为自己传承和延续了父辈的信念和精神感到自豪。

  马翔回到北屯市工作后,妻子廖祖贤一路追随他来到西北,在哨所举行了婚礼。廖祖贤也成为一名兵团新职工,成为“西北之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年,桑德克哨所配备了新一批护边员,哨所也更名为军武哨所。从此,两个人的坚守变成一群人的坚守。

  “哨所在你心里是什么位置?”很多人这样问马军武。

  “其实,答案就一个字——‘家’。”马军武说。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