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肖睿 刘昱卓
“福建对新疆兵团1∶2,山东对湖北0∶6!”8月5日,“石榴花开 青春绽放”全国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团结友谊赛开赛。傍晚时分,喀什大学新泉校区体育场被染成一片炽热的红——那是随风招展的国旗,是孩子们脸庞跃动的光彩,更是体育场上空弥漫的青春激情。
“踢球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不让自己受伤,不让对方受伤。这里的比赛氛围太棒了,特别热烈!虽然我们是客场作战,但现场的加油声、掌声,让我充满了力量。喀什球迷的热情一点也不比‘村超’差!能和大家在这么好的氛围里一起踢球,我特别开心。”首场获胜的贵州队队员语气兴奋。
两天来,参赛球员们在绿茵场上以球会友、为梦而战,她们不仅书写了体育精神,更践行着团结友爱的宗旨。
通过足球走出大山
就在数周前,来自各地的追风少女们征战各个赛场,只为在喀什与更多热爱足球的女孩们对决交流。
拿俄么沙外是四川球队的右边锋。她回忆说:“初中一年级时,我看到学长们踢球就很向往,但家里条件不好,连双球鞋都没有。加入布拖中学足球队让我能安心训练,现在我已经是队里的主力了。”最让她感动的是,当地妇联不仅支持她们踢球,还经常派人来看望她们,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学习。“妇联的阿姨们说,希望我们通过足球走出大山,将来回报家乡。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
赛前,新疆队教练王旭刚在体育场荣誉墙前驻足,望着“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铭牌,他感慨万千:“十年前,喀什连块标准草皮都难找。如今全地区已有129所全国足球特色校,组建了636支校园队。”
“妈妈以前总说踢球会晒黑,但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来自新疆兵团的艾迪那·安尼瓦尔语气里满是骄傲。
这场全国性赛事,正是新疆女足十年发展的缩影。在全国妇联专项资金撬动下,新疆妇联联合教育部门打造“四级联赛”体系,让“古丽”们从班级联赛踢到全国赛场;配套落地的“足球苗圃”计划则确保每所定点学校配备专业教练,使戈壁滩也能长出足球苗子。
“右前锋跑位更灵活了”“中锋传球准确率提升”……教练的笔记本里藏着姑娘们成长的密码。女孩们点滴进步的背后,是全国妇联“春蕾计划”与新疆妇联“石榴籽”工程阳光雨露的滋养。训练器材室码放的足球、校际联赛搭建的竞技舞台,让更多艾迪那·安尼瓦尔们可以在绿茵场上尽情挥洒青春。
不同民族心跳同频共振
“以前觉得自己冲就行了,但在这两天的比赛中,我发现传球助攻比自己进球还开心!队友接到我传的好球进了球,会跑过来拥抱我,那种感觉特别棒。教练和老师说我更懂得分享了,我觉得和同学合作也更好了。”山东队左前锋王熙媛开心于自己的成长。
“足球让我们相聚,妇联让我们圆梦。”在全国妇联和四川省妇联的关心支持和“树新风促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帮助下,来自四川凉山州布拖县12岁的比曲么日牛成了这支青少年女子足球队的队长。妇联组织不仅协调了专业教练等资源,还特别关注队员们的文化课学习,确保训练期间学业不落下。“我最期待的是在新疆认识其他民族的小伙伴。”比曲么日牛说。
“新疆的拉条子太香了!上海小笼包也好吃!”山东队队长邓淑瑜在食堂兴奋地展示与各地队友交换的徽章。她包里塞满青岛鱿鱼丝,正寻觅新疆伙伴分享。喀什的烈日化成友情的温度,体育语言在此刻超越地域,让不同民族的心跳在绿茵场上同频共振。
赛场内外这些动人瞬间,正是全国妇联与各地妇联精心浇灌的成果。从协调21省组队参赛的复杂调度,到确保各民族队员混住交流的后勤安排;从保障偏远地区队伍顺利抵疆的专项补贴,到赛场边设立的心理辅导站,妇联组织如同穿珠之线,将散落的石榴籽紧紧串联。这场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绿茵盛会,既是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切磋技艺的舞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青春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