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遵义市汇川区的工作室里,整理收纳师田维珊向团队的伙伴们分享收纳衣物的技巧。 新华社发(袁福洪/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找保姆照顾老人?这可不是简单找个人就行。”在海南大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海口国兴店,店长张书婷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我是客户和阿姨之间的沟通者,每天的核心工作是把合适的人送到客户面前。”
7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其中,家政服务经理人指在家政服务相关组织机构中,从事家政业务管理、企业组织运营等工作的人员。
家政服务经理人有4项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负责家政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及职业发展规划,制订家政业务派单、回访、投诉处理等标准化服务流程,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客户满意度,制订家政服务企业短期、长期经营目标等。
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但“找好阿姨难”“服务不规范”仍是痛点,而家政服务经理人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连接客户、服务人员与平台的“专业协调者”。
职业内核:连接供需的全链条管理
“签单不是结束,是服务的开始。”已从事家政服务经理人工作6年的张书婷,管理的阿姨过万,不少人从2019年跟随她至今,“我会不定期回访,既了解阿姨的工作难题,化解客户的焦虑。客户不好意思直接沟通的,我们当‘传声筒’;遇到投诉,先倾听再解决。看着阿姨们从新手成长为熟手,客户需求被满足,就是我的成就感。”
在张书婷看来,对接客户的第一步是“刨根问底”。若客户需要照顾老人,必须先明确老人的健康状况:“是能自理、半自理,还是失能?失能老人涉及喂饭、处理大小便等技术活儿,得找有经验的阿姨。哪怕是餐食,也要问清是流食还是干饭,这些细节直接决定匹配方向。”
而在供需精准匹配的背后,是对家政服务人员专业能力的严格把关与悉心培养。
几年前,一名有经验但无证书的阿姨想让张书婷帮忙匹配育婴师工作,她建议对方先参加培训:“在公司旗下的职业培训学校,这名阿姨参加培训后还考取了证书,被推荐到月子中心实习3个月,工资已从实习月薪5000元涨到8000~9000元。”
“这两年客户对育婴师的要求更高,要懂早教、科学辅食喂养,还要能处理突发状况,比如宝宝噎到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发烧38摄氏度上下的不同处理方式等。”了解客户需求后,张书婷会对照公司的阿姨资料库筛选。“我们有几万名阿姨,资料涵盖家庭背景、失信记录及详细技能培训档案,月嫂、育婴师等工种分类明确。”结合客户预算进行筛选后,再推动线上或线下面试,直至促成合作。
江苏省家政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媛认为,家政服务经理人与传统中介、业务员的本质区别在于角色定位和服务逻辑。前者遵循“长期经营逻辑”,以客户和服务人员长期关系为核心,是“全链条管理者”,对全流程负责,能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服务、提升信任度,为家政人员打造职业发展生态,引领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行业转型: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
“未来,家政服务经理人一定会成为行业标配。”谈及家政服务经理人的价值,贵阳嘉安月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壁霞开门见山。运营着数十家公司、管理着300多名家政服务经理人的她,对这一岗位的理解尤为深刻:“一线阿姨只管把活儿干好,照顾好孩子、老人,但经理人不一样,她们是中间店长层级,要承上启下。”
在刘壁霞看来,家政服务经理人是串联客户与服务人员的关键纽带。这种“承上启下”体现在双重责任上:向上对接客户需求,“比如给大客户制订家庭服务计划,匹配最合适的阿姨”;向下为基层阿姨作职业规划,“每个阿姨适合的领域不同,要根据她的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判断她适合做月嫂、养老护理还是育婴师”。
更重要的是,经理人需及时处理行业常见的突发状况。“今天客户有新要求,明天阿姨有情绪,都得靠她们化解。”刘壁霞认为,这一岗位“德比才重”,“爱心、耐心是必备品质,必须让她们明白,我们是在为家庭服务。”
除了品德,能力也需全面。“要懂管理沟通、会作职业规划,还要懂点儿互联网知识。”刘壁霞举例,公司会通过5天理论培训传输企业文化,再安排至少1个月轮岗实操,“让她们在客服部、职业规划部、培训部都待过,熟悉全流程。”
随着管理团队成长,刘壁霞清晰感受到变化:“客户复购率高了,阿姨留存率稳了,纠纷处理更快了。”她以分工为例:“现在有专门的售后部负责回访,既问客户对阿姨的满意度,也了解对签单老师的评价,职业规划部专门对接阿姨成长,各司其职效率更高。”
“我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家政服务经理人,从社区到全省,让她们成为带动女性就业的‘引擎’。”作为贵阳市妇联执委,刘壁霞坚信,随着更多优秀经理人的涌现,家政行业会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她们是行业规范化的基石,也是带动更多女性就业的桥梁。”
发展路径:政策护航与标准完善
家政服务经理人的职业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与行业标准的完善。从国家层面的培训规划到地方标准的探索,一系列举措正为这一新兴职业铺设成长轨道,同时也面临着标准落地、监管强化等现实挑战。
“希望有更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就像月嫂有规范一样,让家政服务经理人更加职业化。”刘壁霞对行业未来的呼吁,正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呼应。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等七部门曾发布《关于开展2019—2020年家政培训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开展家政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并将培训情况纳入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2024年,《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提出实施“国开家政”培训行动,每年培训家政职业经理人1万人次。鼓励家政企业通过转岗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畅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家政企业仍以中介制为主,而家政服务经理人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产物,伴随企业向员工制、规模化发展,对这一岗位的需求会越发突出。”赵媛指出,行业规模化不足仍是当前最大瓶颈,“国家应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员工制家政企业,让家政服务经理人真正有用武之地。”
明确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包含团队领导、风险管控、沟通协调等,专业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管理、战略管理等。但赵媛坦言:“遗憾的是,各类培训几乎未按标准执行。”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培训资质要求与认证,二是缺乏监督管理。“标准不落地,直接导致家政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对此,赵媛建议:应借力政策推动员工制转型,筑牢发展基础;要加强培训监管,提升质量与效果;通过“家政服务经理人证”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现人才规范管理;同时明确职业晋升路径,打造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