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云南省昭通市幸福馨居安置点的清晨,总是被孩子们的笑声唤醒。这个2017年12月启用的首批易地搬迁社区,3000余名群众在此安家,但因产业薄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儿童与空巢老人成了社区的“主力军”。
曾经,孩子们或闷在家里看电视,或在楼群间爬高踩低,社区一度冷清。如今,在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的专业支持下,兰家仙、黄敏、熊武彩、赵静、王丛丹、张泽艳六位女性组成的“阳光驿站”团队,用爱与责任打破沉寂,让社区有了温度。
截至目前,社区382名儿童中,60人参与课后托管,志愿者通过主题活动、家访服务等服务366人,驿站累计服务4131人次。18场主题活动、872小时的陪伴时光,见证着孩子们从沉默到欢腾的蜕变。
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年轻人外出打拼,老人和孩子交给我们!”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家仙的话掷地有声。“阳光驿站”成立后,她带着“儿童关爱五人小组”开展常态服务,带着党员“爱心爸妈”进行结对帮扶。
驿站三个功能室分布两层,二楼活动室里,歌舞声回荡;三楼图书室与玩具室里,孩子们或静读或嬉戏。看着孩子们的快乐模样,兰家仙很是欣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熊武彩则带着孩子们在“幸福生态共享菜园”里劳动。这片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长满了玉米与向日葵。在这里,孩子们经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平凡日常里的真情陪伴
“黄姨妈,教我们跳舞!”孩子们总爱围着50岁的黄敏。“我大字不识几个,但能用歌舞点亮孩子们的日常。”黄敏笑着说。黄敏因脚崴养伤期间,孩子们天天敲门询问,伤愈后拖着音响出现,孩子们向她飞奔而去接过音响,簇拥着她向广场走去。晚饭后的广场上,她总是先陪孩子们跳半小时儿童舞,再加入老姐妹的队伍,舞曲切换间,笑声从未断过。
28岁的赵静用一根端午彩绳拉近了与12岁的小盛的距离。这个父母在外、曾独自偷跑进城的叛逆女孩,在赵静蹲下身帮她系绳时红了脸。“长大了要自立自强”,简单一句话,小盛记在了心里,如今常主动帮忙收拾驿站。赵静的办公桌上放着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照片,小盛的笑脸格外显眼。“蹲下来跟孩子们说话,比站着训话管用。”赵静说出了自己的心得。
36岁的王丛丹持续的入户陪伴,融化了10岁小杰的心。母亲早逝、父亲在外的小杰曾拒人千里,在王丛丹第一次入户时把自己锁在房里就是不出来。王丛丹在门外讲了半小时故事,直到听见里面的抽泣声。如今,她常能收到小杰分给自己的零食。看着在驿站里忙前忙后的小杰,王丛丹感慨道:“没有坏孩子,只有缺爱的孩子,多给点儿关怀,他们总会向阳生长。”
在参与公共服务中收获成长
“这些孩子不只是被服务的。”52岁的张泽艳指着墙上“平安小哨兵”的合影,眼里满是骄傲。照片里,16个孩子戴着红袖章,挺胸抬头站得笔直——他们都是从“阳光驿站”里挑出的积极分子。利用孩子们爱跑好动的天性,张泽艳给他们派了“正经活儿”:巡逻社区检查消火栓盖子是否盖好、配电箱有无破损、地砖是否翘起,一旦发现小伙伴爬栏杆、翻围墙,立刻上前制止并上报。
不久前,小哨兵们发现三单元楼道积水,及时通知社区处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这次“立功”让他们在表彰大会上得了小红花,不少孩子拉着张泽艳的衣角撒娇:“我也想当小哨兵!”于是,她又打造了“驿站守护小天使”队伍,让孩子们轮流负责图书室整理、玩具归位。
孩子们在共享菜园收获的玉米、洋芋,会主动分成小份送给空巢老人;社区搞卫生时,他们拿着小抹布擦栏杆,比谁擦得亮。看着这群忙碌的小身影,兰家仙说:“我们给了孩子陪伴,而孩子给了社区生气!”(文中儿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