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京,丝织的岁月经纬

■ 周汉兵 文/摄

    小火车穿行园区

  百年沉积的沧桑与今日的浪漫豪迈扑面而来。这才恍然,化石是生硬的,而“活化石”是灵动鲜活的……

  ■ 周汉兵 文/摄                          

  朱凤山朝霞奔涌,映照嘉陵江畔的千年古寺朱凤寺。刹那间,似有一道彩虹,撺掇起千百年的岁月经纬,让历史的回音与现实的气度,在“丝绸源点”完美交织,从点到线,由线到面,铺展成一幅桑蚕、丝绸、文旅的精彩图卷。

  一

  “丝绸源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座园,名为“六合丝绸博览园”,坐落在都京镇。几年前,都京由镇改为街道,隶属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只是因为一个隧道的间隔,感觉就成了一边是城一边像镇。

  隧洞穿过的山叫朱凤山,极像一尊东西向睡佛,栩栩如生。嘉陵江从北向南流淌,恰好枕在佛首之下。远观,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站在山顶,南充城区一览无余,与城市西郊的西山隔空相望。

  相传,有凤凰集于此山中,故名朱凤山。唐朝初年,山顶建有凤山观,李淳风、袁天罡等方士曾来此山修道;宋朝初改建为寺,名“朱凤寺”。据明清《南充县志》记载,北宋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旅居果州期间,也曾一同游历朱凤山,苏东坡还亲笔书写《准提咒》,后被镌刻在寺庙的石碑上,可惜后来不知何时被毁。明代宰相陈以勤告老还乡后也到此游览,并题诗《春日游朱凤山》。

  朱凤山不雄伟,却因东面视野开阔,成为观看日出的绝佳之地。每当晨雾淡开,朝霞初露,凤凰齐飞于天,彩羽在朝阳映照下,异彩斑斓,如舞云间,便有了“朱凤朝霞”的壮美,成为“南充古八景”之一。清代袁定远曾写诗咏叹:“山势回翔若凤鸣,诗难题咏画难成。霞光照处真奇绝,万丈红绡对日明。”

  二

  朱凤山的东边山脚下,就是都京镇。因嘉陵江江水经年累月的冲击,在此形成了一个平坦开阔的坝子。相传,坝上曾有一口井,导致皇娘眼瞎,皇帝闻讯下令堵井,后来此地便以谐音“都京”命名此坝,都京坝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都京的兴衰,是与南充的丝绸产业紧密相连。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南充就已盛产桑蚕;到了汉唐时期,民间的栽桑养蚕之风更为盛行,呈现出“无地不见有桑,无户不事养蚕”的壮观景象;唐宋时期,南充已是全国重要的丝绸产地,丝织品的产量和质量均冠绝全国。众多诗词都曾盛赞南充丝绸的神韵:“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

  都京街道的第一家丝绸企业是南充丝二厂,后来拓展为南充六合丝绸集团。南充丝二厂创立于1912年,其前身系民主革命家张澜与盛克勤创办的“果山蚕业社”。早在1915年,南充丝二厂生产的金鹿牌生丝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了金奖。20世纪80年代, 南充丝二厂成为亚洲第一大万人缫丝厂,最兴旺时工人高达1.2万余人。在那个平均工资并不高的年代,能进入丝厂工作是令人向往的美事,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幺妹幺妹快点长,长大好进丝二厂,伙食巴适工资高,军官干部随便挑。”

  距南充丝二厂不远,还有一个南充丝三厂。鼎盛时,企业位列全国500家最大纺织工业第103位。丝绸企业的兴盛,带动形成了栽桑、养蚕、织绸、炼染、服装设计、成衣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一粒蚕茧,丝絮千米,纵贯古今。丝绸已然成为都京的“灵魂”,赋予这片土地底气、灵气和朝气。这方依山傍水的天地,桑蚕丝绸的韵味在时空隧道里流淌,在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代又一代的都京人,编织着丝绸经纬,传承着丝绸文脉,追逐着丝绸梦想。2009年和2016年,都京镇先后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和“世界丝绸源点”称号;2021年,南充六合集团获评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次年被授予“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称号。而今,“世界丝绸源点”文旅品牌被赋予了更多新内涵,南充版的“东郊记忆”,正在嘉陵江畔绽放出越发迷人的光彩。

  三

  “工业+旅游”的新路子,让没落的丝绸产业破茧成蝶。老建筑、老厂房、老车间、老设备、老物件、老树木,化作一帧帧珍贵画面,张扬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丝绸的风采和神韵肆意流淌。

  踏入街道,一座简约而气势恢宏的拱门率先映入眼帘。拱门呈红色,彩虹状,上方镌刻“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的红色大字。拱门旁,一座雕塑栩栩如生——两名丝绸女工手持绸带,相向而舞,丝带随风飘扬。雕塑后方,高大庄严的老厂门巍然屹立,“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11个白色大字十分醒目,令人心生敬畏。

  老厂门的左边是一排青砖灰瓦的厂房,墙砖有些剥落,镶嵌着老式门窗和锈迹斑斑的防护栏杆。墙面上,煮茧、立缫、织布等生产场景的浮雕仿佛重现往昔繁忙。墙边的银杏林下,游人或驻足观赏,或谈笑漫步,惬意悠然。

  老墙尽头的右侧,是一座百年木屋四合院——六合院,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座由张澜先生和盛克勤先生修建的院落,最初总面积近千平方米,上下三层共有52间房,采用传统穿斗结构。虽20世纪60年代钟楼曾被拆除,铜钟下落不明,但如今整饰一新的六合院,保留了原始的风貌,恢复了钟楼,显得更加俊俏端庄。屋内作为展厅,宛如六合的“博览馆”,清晰呈现着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百年历史足迹在此一一展现。置身其中,苍茫岁月与失落记忆皆被唤醒。

  而制丝设备陈列馆,则能让人进行沉浸式体验。馆内,不同年代的选茧、煮茧、缫丝等制丝设备和用具整齐陈列,“退役”的旧机械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仿真工人在设备旁“忙碌操作”,将古老织丝技艺和丝绸生产的奥秘生动展现。一旁,生产车间织机飞转、机杼声声。静与动、旧与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完美交融。

  六合染坊更是色彩斑斓的世界。花色各异的丝绸成品,印染工艺流程、制作工具、植物染料等陈列其间。染印后的丝带绸条悬挂在木架上,五彩斑斓,在微风下轻轻摆动,俨然一个炫彩空间。如今,六合染坊已成为四川省级非遗丝绸传统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基地。

  这里还有从嘉陵江打捞出来的千年桑田神木,与厂同续百余年的望江茧站和锅炉码头,以及乌木博物馆、丝绸展示厅……每一处都深邃神奇,值得细细品味。

  曾经觉得“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的称号有些虚幻,可当坐上观光小火车,沿着昔日的窄轨火车线行进,百年沉积的沧桑与今日的浪漫豪迈扑面而来。这才恍然,化石是生硬的,而“活化石”是灵动鲜活的。

  四

  老树是丝博园的情调,更是百年丝绸岁月的无声见证者。

  离大门三五米远处,一棵百年老桑树静静伫立,相传这是张澜亲手所植。它树干遒劲如盘龙,魁梧的树冠撑开一片天地,枝叶层层叠叠,自成一方绿荫小天地。春夏之交,串串桑果坠枝头,随风轻晃,似跳动的音符,紫黑透亮的模样让人垂涎欲滴。成熟的桑果簌簌下落,在地上铺起厚厚的一层地毯。夏日里,满树绿荫,郁郁葱葱。到了秋天,桑叶由绿变黄,由浅黄变成深褐,谱写着春去秋来的生命乐章。

  六合园旁边的老桑园,十几株老桑树饱经沧桑。它们树皮皲裂,纹路如苍劲龙鳞,有的树干千疮百孔,有的树干内里早被蛀空,用硬物轻轻敲击便发出空洞的回响,宛如敲击一具天然的木鱼。它们不言不语,默默地伫立着,努力把根扎得深些、远些。

  园区内更多的是银杏树,四五十棵银杏树自丝绸老厂诞生便相伴至今,历经百年仍生机盎然。每当深秋时节,叶片尽数染成金黄,整个园区顿时呈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美。放眼望去,成排的银杏叶黄灿灿的,如灿烂暖阳,与灰调的老厂区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洋溢着强烈的油画质感。尤其那一对“夫妻树王”,两棵树几乎一样高、一样壮,树干笔直,高过三层屋顶,像两把巨伞,守护在青瓦灰墙的老房子旁边。它们始终昂扬向上,比翼同行,保持坚强、刚毅、深沉、旷达的生命姿态。每到银杏飘飞时,炫彩的叶子便成为市民游客的心头好,人们携家带口、呼朋唤友纷至沓来,在飘落的叶雨中静坐、奔跑、嬉戏、拍照、起舞,沉醉于这秋日盛景。

  树在岁月中成长,厂在时代里变迁,可老树与老厂却始终相守相伴,成就了“百年好合”的岁月佳话。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什刹海 6都京,丝织的岁月经纬 ■ 周汉兵 文/摄2025-08-07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