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燕(右一)与村民座谈,共话发展。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当兵时保家卫国,退役了就要建设好家乡!”自1986年退役后回到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乡加图村,“兵支书”潘启纯扎根基层数十年,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充分展现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时代”的优秀品质。
退役军人在教师、警察、消防等行业系统优先招录、彰显担当;全区1.03万名“兵支书”“兵委员”在乡村振兴中担当“排头兵”;退役军人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突破10万家,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八桂大地,退役军人将淬炼于军旅的战术智慧转化为产业突围的“作战方案”,在服务广西高质量发展征途上发起冲锋,继续书写军人本色荣光。
用心用情服务老兵
“退役军人把青春献给了国家,我们更要真心回报他们。”加贵乡退役军人服务站的陈美淑用心用情服务着全乡258名退役军人。
“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大事小事都要放在心上。”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陈美淑常态化走访联系退役军人,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组织各种活动温暖退役军人的心。
“有时候可能就是多跑一趟腿、多打一个电话的事,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3年来,陈美淑和同事们走遍辖区11个村,累计走访联系退役军人800多人次。
广西退役军人现有93万人,其中劳动年龄段退役军人46.8万。近年来,广西全力以赴搭台赋能,坚持用政策把退役军人“扶上马”“送一程”,促进他们高质量创业就业。
“今年3月,我们专门出台了促进退役军人就业的实施方案,17条实实在在的措施,从找工作到创业都有保障。”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王幼林介绍,其中明确警务辅助人员招录退役军人占比不低于10%、专职消防员招录退役士兵占比不低于30%等“硬指标”,配套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多项具体扶持政策,可操作性强。
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今年以来,广西通过网上直播带岗、网络招聘会,已有251家企业提供了近7000个岗位;线下举办了140多场招聘会,提供了15万余个岗位。“我们正会同自治区国资委加紧制定出台《鼓励国有企业招录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动员更多国有企业招录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王幼林说。
今年春,全区近5000名退役士兵参加了规范化培训。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与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等合作成立了退役军人学院,开设无人机、跨境电商等热门课程。参加过培训的战友的平均起薪超过5600元,越来越多的人在新兴行业找到工作,企业也越来越愿意招用素质高、作风好的退役军人。
截至今年6月底,广西全区劳动年龄段退役军人就业稳定性达98.7%,持续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敢闯敢干勇立潮头
“当了19年兵,军旅生涯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无论身处哪种场合,润建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群伟的身板总是笔挺。
2017年,李群伟退役后选择自主择业,从零开始转型进入企业时一筹莫展。随着时间推移,他慢慢发现,部队教的东西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特别管用。
“回顾这几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我越来越感恩部队培养和传承给了我三样宝贝,第一个是‘死磕到底’的精神,第二个是‘令行禁止’的行动力,第三个是‘团队作战’的意识。”李群伟介绍,公司去年招聘了30多名退役军人,他们组织纪律性好、学习能力强,很多人已经成了行业骨干。
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迭代非常快,机遇与挑战并存,李群伟特别想帮退役的战友尽快转型。“作为军创企业,我们计划牵头设立退役军人AI培训基金,帮助更多战友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让更多的退役军人走向成功,共同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乡村大显身手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当兵时的誓言,广西博白县峨嵋村党支部书记李春燕一生铭记。
服役8年后退役的李春燕起初选择在城市创业。2020年,峨嵋村的老主任拿着一封按满红手印的推荐信找到了李春燕,恳请她回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支书管着3000人的幸福生活,做得好,大家都会感激你,你的责任重大啊!”父亲也坚定地鼓励、支持着女儿。
承载着期望,李春燕走马上任,却有人质疑:“一个女孩子能干得了什么呢?”她感到委屈,但更多的是决心,“因为我们军人最不怕的就是挑战!”
上任后的走访过程中,李春燕用3个月时间帮助一名近60岁的老人解决了身份认证的问题。村民因此越来越信任春燕,“有事找支书”这句话在村中流传开来。
五年来,峨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了村屯道路,改造了电网,建设了饮水工程和灌溉堤坝,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2021年,李春燕推行了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通过发展奶水牛养殖、狮头鹅养殖、芒竹编等产业,村集体收入从原先的5万元增长到60多万元,产业发展越来越有奔头。
“部队给我们的不只是军装,更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我们退役军人、‘兵支书’一样可以大显身手。”如今,李春燕既是村支书又是全国人大代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我知道,就算退役了也是在站岗放哨,因为我守卫的是我们村3000村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