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戈:我与“女书和楚地妇女”的研究之缘

  关键记忆

  1995年,我以《从楚文化看妇女》一文参加了北京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并由此坚定了研究信念。我的研究聚焦“女书和楚地妇女”领域,编著的《解读女书》从多维度、多视角探索了女书的文化本源,揭示了女书的社会意涵,确立了江永女书在湖湘文化研究领域的价值与地位。如今,我仍带领课题组深化湖南地区中华新女性群体与地域文化相关性研究,希望为中国特色妇女/性别学科研究提供本土实证案例。

  世妇会的启蒙与楚文化研究

  1993年,我就听闻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将在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是什么样的?这个大会是要干什么的?种种未知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既然世界各国妇女代表都会来北京参会,我们是否有机会参与交流呢?这是个难得的契机,圈子里的朋友就此开始关注并讨论这件事。

  朋友当中有一位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钢琴老师陈竞男。她得到一笔捐款,打算用这笔钱办一所竞男女子学校。陈竞男办学的事在圈子里传开后,朋友们都希望能帮上忙。由于需要经常聚一聚,有人提议组建沙龙,潇湘女性沙龙便应运而生。沙龙聚集了湖南省会传媒界的知识女性,包括湖南日报社、湖南广播台电视的女主播、记者,也有女作家,画家等。随着沙龙渐入佳境,王文静与贺新耘这两位年轻人策划成立了湖南省女性文化交流协会。这是湖南省最早注册成立的一个女性NGO组织之一。她们邀请我担任会长。

  担任会长后,我结识了时任湖南省妇联副主席的汤细英,也由此知晓了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了解到国外已有妇女研究这门学科。时间悄然来到1994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进入倒计时。

  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作为一个多元融合的平台,除政府论坛外,还有非政府论坛。当时非政府论坛的筹办单位是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参加这个非政府论坛需要以论文参会,只要论文审核通过,就能获得参会资格。

  得知这个消息,我燃起了希望。选定了《从楚文化看妇女》这一论文题目。我认为楚文化是湖南最大的特色,便以楚文化为背景,从四个方面阐述楚文化与妇女的关联:一是母权遗风的造化;二是参与社会、追求理想的“骡子”精神;三是痴情重爱、半人半神的浪漫情怀;四是福祸同门、生死齐一的老庄之道。论文提到,湖南在远古和中古时期属蛮夷之地,因远离政治中心,礼教渗透相对中原薄弱,多民族的习俗交融促成民间文化丰富多元,在本土楚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下,湖南妇女在近现代史上成为参与社会变革、追求理想的妇女解放主力军。为充实研究,我走访了湖南博物馆,在馆内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翻拍了江永女书等图片。我的研究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到了北京大学郑必俊教授的支持,北大妇女研究中心还邀请我参加该校的研讨会。

  参加完这个研讨会后,我很快就收到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发来的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参会邀请通知,郑必俊老师明确答复:只要能来参会,一切费用由北京大学来承担。

  退休后的学术深耕与出版成果

  2012年,我年满六十岁,文学院领导希望我能返聘继续担任教学工作,但当时我正好参加了全国妇联的课题“推动中国妇女参政”项目培训。我的手头还有两个主持课题,其中之一是教育部的“江永女书实地调查与数字化保存传播研究”,由于非常期待退休后能够全身心投入妇女研究,我没有接受返聘。同年秋天,我和湖南省妇联课题组的同仁一起到湖南省浏阳市和湘西泸溪县的农村,开展“推动中国妇女参政”项目工作,内容包括筛查村规民约中的性别歧视条款、宣讲社会性别意识和妇女权益维护知识、提升村民对妇女领导力的认识。我们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推动了村一级干部普选中的妇女参与。在两地的性别平等培训中,我与基层妇女干部和村民直接交流,受益匪浅。

  2012年到2024年间,我共推动出版了五本书,其中译作《为改变而生活:格蕾斯·利·博格斯自传》,2013年10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这本书由湖南工商大学课题组集体完成;《江永女书印象》是2016年1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电子读物,由我和黄梅荣等人编著;2017年6月,我的长篇小说《山那边的橡胶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18年10月,诗集《很黑与很白》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我编著的《解读女书》于2022年8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解读女书》从多维度、多视角探索了女书的文化本源,揭示了其的社会意涵。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将我的女书研究纳入“湖湘文化创新工程”,《现代湘学》学术集刊多次刊发其理论成果,进一步确立了江永女书在湖湘文化研究领域的价值与地位。

  同一时期,我的多篇论文入选学术会议并参会:2012年5月,我指导的课题组论文《从文学阅读热点“穿越小说”看当下女性生存状况》入选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亚洲女性论坛;2012年12月,在中华女子学院举办的“中国特色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表了《探讨中国妇女解放的心路历程——以莫言作品〈蛙〉中的姑姑形象为例》;2014年9月,在“北京第五届中国—北欧妇女/性别研究”“性别与传播: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再现、发声与赋权”研讨会上,我作了关于《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当前中国妇女广场舞的群体行为》的主题发言,文章入选论文专集;2018年8月,《江永女书:中国女性的写作》入选并参加了清华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世界女哲学家论坛。

  此外,我主持完成了4项妇女研究课题,分别是: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规划基金项目的“江永女书实地调查与数字化保存传播研究”;2015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委托课题“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研究”;2019年湖南省妇女研究会重大委托课题“江永女书传承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22年湖南省妇女研究会重点课题“双峰县中华女杰群体研究”。

  三十年历程回顾与展望

  一晃三十年过去,回头看看走过的路,1995年参加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经历,使我坚定了投身妇女研究的信念;2001年,我辞别了湖南作家协会,卸下主编多年的儿童文学刊物《小溪流》的工作,进入湖南工商大学,筹办女性研究中心,主编高等教育《女性学》教材,主持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项目和女性研究的课题等。三十年来,我始终专注于“女书和楚地妇女”领域的研究,从个人研究走向团队合作,我仍在深化当年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发言的议题。我感激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为我打开了妇女研究视野;更感激当年为我引路的前辈先驱们。同时,我衷心感谢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湖南妇女研究会、湖南女子学院和我的工作单位湖南工商大学对我的支持,感谢三十年来和我一路风雨同行的同行者,朋友们和学生们。

  目前,我仍带着课题组深化湖南地区中华新女性群体与地域文化相关性研究。湖南省双峰荷叶乡在近现代涌现出以秋瑾、唐群英、葛健豪、向警予、蔡畅等为代表的新女性群体,该乡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女杰之乡”称号。这一特殊的社区孕育了全国妇联认定的“中华百年八大女杰”中的半数人物,还走出了中国科学文化多个领域的女性领军人物。这些女性在人生价值、理想、情感、记忆、经历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即使她们走出家乡后,仍保持着相互激励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同时代普通的妇女角色相比较,她们是不受传统角色限制的挑战者,置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纵向比较,她们更是新时代新女性的拓荒者,对中国社会发展主流及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双峰县中华女杰群体研究课题以近现代湖南湘中的女杰群体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其“凤凰涅槃”背后的社会记忆与社区价值,希望为中国特色妇女/性别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提供本土实证案例,为新时代女性实现个人发展及贡献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6骆晓戈:我与“女书和楚地妇女”的研究之缘 2025-08-12 2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