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穿越“大女主”,真的打破性别枷锁了吗?

  ·阅读提示·

  古风穿越类网络短剧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叙事主体,凭借“古风”特色及穿越重生等特点成为热门品类。这类作品通过女主的观念逆转与成长蜕变,重塑性别平等理念;女主在打破困局的同时创造价值,彰显女性力量。但部分作品存在陷入性别对立误区,矮化男性角色等局限。未来,需构建两性共同发展模式,拓展女性主体性表达,平衡流量与深度,创作出兼具文化厚度与理论深度的优秀作品,为性别平等叙事提供更具启发性的艺术样本。

  ■ 王善英

  近年来,古风穿越类网络短剧凭借其“古风”特色,加之“穿越重生”、命运逆转、悬念迭出等戏剧与情感张力,迅速成为流媒体平台的热门品类,也成为女性向内容的重要载体。此类短剧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叙事主体,通过时空交错的设定构建性别观念的碰撞场域,在批判与建构中满足观众对当下性别平等的新期待。然而,创作中的模式化趋势却大大弱化了作品本身的批判力,亟待突破。

  短剧穿越女主角的“观念觉醒”

  该类短剧通常通过女主角的观念逆转与成长蜕变叙事,批判并突破“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女性的传统规训。女主角的这种观念逆转是穿越后在当代价值观念支配下,对自身惨痛经历的反思,进而促成女主角内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个体价值观的重建。

  比如,短剧《我命由我不由夫》中,女主角将一身学识教给夫君,但夫君高中探花后却带回“新欢”。不愿共侍一夫的女主角当众休夫离家,之后重遇儿时书伴男二号,二人因拥有共同理想,在同开女子书院、共创事业的过程中擦出爱情火花,最终过上幸福生活。该剧的女主角被设定为拥有知识学问的人,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她勇敢“休夫”,一改“休妻”的刻板印象,完成了从“附属”到“独立自主”的角色转变。还有短剧中的女主角,在穿越后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到“女子唯有独立自强,才能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道理,由此转变恋爱、婚姻等价值观念,通过个人努力重获新生。

  这类作品通过女主角的前世生存叙事,深刻揭露和批判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础之上、束缚女性身心的各种价值观念;又通过女主角的当代生存叙事弘扬性别平等价值理念,在鼓励女性突破传统观念桎捁、重塑主体性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

  “大女主”的力量突围

  该类短剧在穿越叙事中,往往将女主角设定为具有“现代思维”或“特殊技能”的人,她们能够打破常规困局,在实现当下命运逆转的同时,为家庭、社会创造价值,造福百姓与国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完成主体性身份的重构,进而彰显女性力量。

  此类作品通过重构女主角家庭角色,凸显女性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穿越后的女主角通常被设定为古代家庭中的“主母”,有思想、有能力、有价值。比如,短剧《荒年全村啃树皮,我有系统满仓肉》中,女主角由当代职场精英穿越成古代贫困家庭中有四个儿子的单身母亲。穿越后,她幡然醒悟,拒斥娘家“盘剥”,重视自我感受,利用自身独特技能维护家庭和乡邻利益,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身体力行促进邻里守望相助,为形成醇厚质朴、向善向美的村风民风贡献了力量。再如,短剧《相公战死,她养两儿一女冠绝京城》中的女主角,穿越后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智慧将儿女教育成才,展现了她们在家庭教育及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此类作品还通过重构女主角社会角色,彰显女性在社会、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短剧《穿书后女配才是五个哥哥的真团宠》中的女主角,穿越至古代乡下贫困家庭后,运用现代生产知识及商业营销手段成为商界精英;短剧《绝世医妃》中的女主角,由现代外科医生穿越成古代妃子,凭借现代医学知识治好了皇帝的重病。

  在将现代技术移入古代历史情境的过程中,女主角实现了从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的拓展。她们通过技术生产力的时空转换,在创造社会财富、造福人民和国家的过程中获得经济与政治话语权,在剧集中冲破生存禁锢,推动社会制度改革。

  让“大女主”真正挣脱枷锁

  作为女性叙事的新兴载体,此类短剧在打破性别偏见、彰显女性力量方面贡献显著。但创作中暴露出的价值偏差、思维定式及流量迎合等局限,也限制了作品的长远健康发展与价值发挥。

  其一,有些创作在反抗一种性别偏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另一种偏执的表达。在性别叙事中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出现有意识地削弱男性角色功能性与价值感的现象。这种矮化男性的模式化叙事框架,无形中制造了性别隔阂。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性别平等,是指通过观念、制度革新推进两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中被平等对待;它主张两性之间合作互助、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反对性别对立和斗争。但在一些短剧中,为凸显女主角的智慧、才干和谋略,往往将男主角描述为具有根深蒂固男权思想、缺乏是非观念、无德无才的人,甚至为了增加戏剧效果,运用夸张手法贬低男性,把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压制转移到男性身上,这种看似抬高了女性地位和价值的做法,实则是对男权陋习的“性别置换”,违背了当下性别平等的理念与实践要求。

  其二,在大量此类作品的叙事框架中,女性角色常被系统性赋权不足。其成功路径被呈现为依赖男性支持或认可,这种叙事模式强化了传统的权力思维逻辑。不少内容创作存在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往往在女主角逆转命运的过程中,埋伏暗线、设置某个具有强权和霸道性格的男性角色,让其在关键时刻助力女主角实现逆转。此类叙事范式传递了错误的女性价值观,让观众认为女性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而是要依赖男性帮助,这可能导致女性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陷入悲观失望之中,阻碍其全面健康发展。

  其三,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多数创作者倾向于依据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调整创作方向、优化作品形态,迎合流量规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深度探讨女性生存焦虑的表达空间。比如,为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在此类短剧作品中不乏对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场景的描述,充斥着血腥复仇、以恶治恶等不良故事情节。这会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使其形成扭曲的恋爱观、婚姻观、是非观,模糊了私刑与法治之间的界限,大大增加了性犯罪和暴力犯罪风险,背离了作品创作与表达的初衷。

  女性题材作品创作的目的在于传递性别平等价值理念、维护和谐友善的两性关系、培育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但以上局限弱化了网络短剧的正向社会功能,使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判也显得软弱无力,亟待突破。

  未来,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叙事主体的短剧应该在打破“你强我弱”性别对立逻辑局限,创设两性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的叙事表达模式上发力,为树立性别平等理念、构建和谐两性关系提供价值引导。这类短剧应该跳出男权逻辑陷阱,拓展女性主体性的多元化表达,为激发女性自强自立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此类剧集的创作也应把握好作品流量与深度的平衡,勿以色情、暴力等内容作为流量密码,创作出兼具文化厚度与理论深度的优秀作品,真正实现“她叙事”的文化赋能与性别议题的深层次探讨,为性别平等叙事提供更具启发性的艺术样本。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员、执行主任)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6短剧穿越“大女主”,真的打破性别枷锁了吗? 2025-08-12 2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