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逐梦,高原“小浪花”向阳怒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马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马伟

  秋阳下的西宁,微风和煦。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小学的足球场上,一抹蓝白色身影格外亮眼——刚从新疆喀什“石榴花开 青春绽放”全国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团结友谊赛归来的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队员们,正踏着草坪上的露珠,开始了赛后的首堂调整性训练。

  汗水浸湿了她们的队服,却挡不住孩子们眼里的光;高原的紫外线晒黑了她们的皮肤,也淬炼出孩子们的韧劲。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3岁的姑娘,把喀什赛场上的拼劲儿延续到了家乡的训练场。

  汗水浇灌成长

  “注意跑位!刚才那个球要是能再快半秒,就能截断对方的传球线路了!”主教练王卫宁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响起,他手拿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比赛的细节。

  队员们围成一圈,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稚嫩的脸上满是专注。守门员白玛拉增下意识地摸了摸膝盖,那里还留着比赛时扑球蹭出的擦伤。“在喀什对阵江西队时,对方那个射门太突然了,我扑出去的时候心里其实有点慌,但抱到球的那一刻,就觉得啥都值了。”她笑着说。训练间隙,白玛拉增特意拉着队友演练扑救动作,一遍遍地调整姿势,“回去得加练反应速度,下次再遇到这种球,我要更稳!”

  前锋更松求卓正和中锋卓玛措讨论着战术。“江西队的配合太默契了,我们下半场有点乱,要是当时能像教练说的那样保持阵型,说不定能少丢一个球。”更松求卓攥紧拳头,语气里带着不服输的劲儿。卓玛措接过话茬:“可不是嘛,不过她们的边路突破真厉害,我得学她们的变向加速,下次咱们也给对手来个‘惊喜’!”训练场上,姑娘们时而分组对抗,时而练习传球,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一股较真的劲儿。

  王卫宁看着她们奔跑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去喀什之前,她们还是一群不太敢主动进攻的孩子。现在不一样了,输了球不哭鼻子,反倒追着我问‘下次怎么能赢’,这股劲儿就是比赛的最大收获。”

  从陌生到并肩

  训练结束后,队员们回到更衣室,刚一进门就炸开了锅。“白玛拉增,你看我带回来的新疆葡萄干,可甜了!”“更松求卓,这是宁夏队小伙伴送我的‘种子娃娃’,说只要浇水,就能长出绿草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比赛时的纪念品,原本安静的更衣室瞬间成了热闹的小集市。

  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16名队员中,12名是藏族姑娘,还有4名汉族姑娘,她们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和西宁市城北区,组队才200多天。刚组队时,大家见面连话都不好意思多说,训练时各踢各的,像一盘散沙。

  守门员教练闫靖文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支队伍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农牧区,很多人是第一次走出青海。“刚组队时,有的孩子连足球鞋都穿不习惯,现在却能在赛场上敢拼敢抢。她们的成长,不只是在球技上,更在眼界和心态上。”

  “记得第一次合练,我传球给徐爱玲,她没接住,我俩都脸红了。”藏族姑娘卓玛措笑着回忆,“后来在去广西的火车上,我们一起唱藏语歌,她教我们说汉语绕口令,慢慢就熟了。”徐爱玲补充道:“现在场上只要一个眼神,我就知道队友想往哪儿跑。”更衣室的角落里,放着一个旧足球,上面签满了队员的名字。“这是我们的‘幸运球’,第一次集训时买的,现在磨得都快没纹路了。”队长彭憬雯说,她是队里的汉族姑娘,现在却能跟着队员们说几句简单的藏语。

  比赛时,彭憬雯既是中场“指挥官”,又是团队“主心骨”,队友们开玩笑说:“有彭队长在,打球更有劲!”

  奔向更广阔的海

  夕阳西下,训练场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队员们自发排起队,开始捡草坪上的矿泉水瓶,这是她们每次训练结束后的“必修课”。

  “教练说,要爱护场地,就像爱护自己的梦想一样。”13岁的藏族姑娘江巴措毛说,她的梦想是将来能进国家队,“去喀什打比赛,看到那么多厉害的对手,我才知道自己还差得远,但慢慢练总能追上。”徐爱玲看着操场上奔跑的队友,目光坚定地说:“足球带我走出青海,看见了更远的世界。比赛虽然输了,可我们从对手身上学到了太多,下一场,我们一定更强!”

  远处的操场中央,姑娘们围在一起,喊着口号:“小浪花,大梦想,梦想,拼搏,青海,加油!”声音清脆响亮,像一群跃动的浪花,正朝着广阔的大海奔去。王卫宁望着她们的背影,在笔记本上写下:“输赢是暂时的,成长是永恒的。这群高原上的‘小浪花’,终会在绿茵场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高原姑娘的绿茵梦想,从来不是坦途。她们在喀什种下的坚韧种子,必将在未来的征途上,向阳怒放,一路芬芳。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绿茵逐梦,高原“小浪花”向阳怒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马伟2025-08-14 2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