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故乡”的跨时空对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仲夏的太行山,层峦叠嶂,绿意盎然。在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前,一群身着校服的中小学生正整齐列队,胸前的红领巾在风中飘扬。“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嘹亮的歌声穿透晨雾,回荡在这片被红色浸染的土地上。

  “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武乡县曾是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地、华北敌后抗战的核心枢纽,在抗战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80多年后,这片曾经的抗战热土已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红色旅游的创新实践,武乡正以“可触摸、可共情、可传承”的方式,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精神薪火相传。

  烽火太行:一座城的红色底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而武乡,因其特殊的地理优势与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的战略要地。

  从1937年到1945年,八路军总部在武乡驻扎536天,辗转9个村庄;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师部、抗大、鲁艺等机关也在此长期设立。全县430余处革命旧址、1768处红色革命遗址,如星辰般散落在太行山间,串联起一部完整的抗战史诗。

  在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内,简陋的土炕、磨损的桌椅、发黄的文件,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朱德亲手栽种的白杨树已亭亭如盖,树干上的五角星纹路见证着“红星杨”的传奇。

  抗战期间,武乡这个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9万余人加入抗日救亡组织,1.46万人参军参战,2.2万名干部群众为国捐躯。他们中,有“最后一滴乳汁留给八路军后代”的农妇高焕莲,有送三子参军的英雄母亲李改花,有13岁就为传递情报牺牲的儿童团员李爱民……

  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申良沟村的42户村民代表聚集在窑洞中,郑重签下“生死合同”:能牺牲生命,不暴露军队、不暴露资财,宁死不当汉奸。42个红手指印按在薄纸上,承载着全村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份特殊的“合同”,至今仍陈列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成为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注脚。

  “八路军爱民如父,老百姓才会爱兵如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的话,道尽了抗战胜利的密码。朱德总司令曾因总部驻地缺水,主动放弃舒适正房,把水源留给村民;战士们严格执行“树叶训令”“野菜训令”,不与群众争食;妇救会、农救会等组织发动妇女缝军鞋49万双、筹军粮240万担,用行动诠释“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

  血脉赓续: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新生

  八路军总部(百团大战指挥部)砖壁旧址,烈日下的“彭总榆”为游客带来了难得的阴凉。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内,传来清脆的快板声,一名“小小解说员”正在用自编的快板给游客讲述百团大战的故事。

  这些来自当地小学的孩子们,经过发声训练、情景剧学习和民俗曲调练习,将“平型关大捷”“黄崖洞保卫战”等历史事件转化为鲜活的表演。“以前觉得历史很遥远,现在我成了‘小老师’,才明白先辈们有多不容易。”“小小解说员”肖可瑞的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

  在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AI技术和可视化数据呈现让参观者多了几分兴趣和好奇。“将星闪耀”数字展项前,游客只需轻触、缩放,将帅数据、战役过程、人物关系即刻呈现。戴上VR眼镜,三维“战斗复原场景”中,炮火声、呐喊声交织瞬间将参观者“带回”战场。

  下北漳村,一个因八路军鲁迅艺术学校而闻名的小村庄。1938年,这里会聚了一批批文化战士,他们以笔为枪,以艺术为魂,唤醒了无数民众的心灵。如今的下北漳村,发展起木版画雕刻、抗日情景剧演出,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过去,我们村藏在深山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院落荒草丛生。”下北漳村党支部书记李志亮指着村口的木版画工坊感慨,“现在,红色旅游让村子‘活’了!”

  太行1号旅游公路的贯通,更让武乡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这条5217公里的“红丝带”,在武乡境内串联起40余处红色旧址,成为自驾游、研学游的热门线路。沿途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应运而生,小米锅巴、小米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武乡行”小程序销往全国,2024年武乡小米总产值达5.5亿元。

  今年5月,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在武乡开幕。大型实景演出《漳水回澜》首演,以金融、情报、文艺等多条战线的青年革命者为原型,用“行走式”观演、玻璃栈道场景复原等技术,再现太行军民的抗战故事。观众王先生感慨道:“原来抗战不仅是战场拼杀,还有金融战、文化战,这样的演出让我们更懂‘全民抗战’的含义。”

  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更带动了老区人民的“精神共富”。太行干部学院累计培训学员13万余人次,将武乡的红色故事转化为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研学+民俗”“红色+历史+乡村”等模式,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正如武乡县委书记王书文所说:“我们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80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武乡的红色印记从未模糊。

  夕阳西下,太行山被染成金色。纪念馆外的广场上,游客们仍在合影留念,孩子们追逐嬉戏。风中飘来《在太行山上》的旋律,与远处农家乐的炊烟、孩童的笑声交织成一片。这或许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正以繁荣与希望,延续着红色血脉的永恒。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八路军故乡”的跨时空对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2025-08-14 2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