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暮色将尽》,我深觉,它不单单向更多女性读者传达了生命力量,更向全世界的写作者提供了有益启发。我会继续写作下去,笔耕不辍,如阿西尔一般,在终将凋零的生命中,尽情绽放。
■ 周亭松
如果你已经89岁了,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你将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再一次认真翻阅英国作家戴安娜·阿西尔创作的老年生活随笔《暮色将尽》,这本近8万字的作品给了我新的启示。
“不管人类做着怎样的白日梦,也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当然我们想要尽力延长凋零过程以至于有时候凋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要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如何尽力调整好这一凋零时光,确实值得深思。”作者阿西尔女士书中所写的这段话表明了她的创作主旨。第一次开卷时,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她在可以预见的凋零中所做的思考和调整,以及向世人提供了一个女性如何优雅地老去的真实案例。
看见窗外一群哈巴狗,联想到网购树蕨种植的经历,阿西尔倍感痛楚。因为她无比清楚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无法再体验与狗一起溜达的乐趣;也不可能看着一株小树蕨慢慢长大,长成想象中的样子。她问自己,为什么不来记录?
于是,在《暮色将尽》中,戴安娜·阿西尔以坦率的笔触记录老年生活的身心变化,亦回忆了自己的感情经历与职业生涯,真诚自然、娓娓道来,毫无扭捏之感。书中,她直面衰老带来的孤独与病痛,同时通过园艺、绘画和阅读等日常体验展现生命活力。
《暮色将尽》可以称得上是阿西尔女士的代表作,这部她近90岁高龄时完成的作品,曾获得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多项荣誉。但与这本书相比,作者本人的经历恐怕更富有传奇色彩。
生活在20世纪的英国,戴安娜·阿西尔是那个时代少见的女性编辑。在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发掘了不少新人,也与众多著名作家密切合作,直到76岁才退休。她一生未婚,在退休后又开启了写作事业,创作了一些小说和多部回忆录,《暮色将尽》就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西尔女士从未凋零,她甚至一直在绽放。
初读阿西尔的人生记录,只觉得书中没有正襟危坐的说教,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甚至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设计。我就像和一位年长的朋友促膝长谈,一同走进她的回忆,或许再尽可能看见自己的未来。
“既然世上没有后悔药吃,还不如趁早忘记。”不后悔、不逃避,从容面对、坚定去做,这是阿西尔的实践和智慧。出生在一个长寿家族的阿西尔,于人间度过了整整一个世纪。作为现代职业女性,阿西尔爱自己,有作为,我觉得这才是她蓬勃生命力的主要源头。
初读《暮色将尽》,我看到的是平实记录下的女性生命能量,而再度翻开这本书,则与我自身的写作经历有关,它也给了我力量——我是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大约在40岁过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写作,尝试用新闻素材写出纪实文学,坚持在业余时间创作文学作品。我时常问自己,自己并非文学科班出身,40多岁才开始写作,还来得及吗?
那是一个夏日的周末,我一遍遍翻看邮箱里投出去的稿件,无一例外,它们又一次石沉大海。窗外,正午的阳光照得地面发白,树叶像画在树枝上似的一动不动。江水波澜不惊,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源源不断将阳光反射,放大炎热的能量。百无聊赖中,我翻开书架上的《暮色将尽》,随意地读着,直到我看见这样一句话:“无疑,我觉得自己晚年最好的一部分一直到现在都存在着,这让我觉得稍微有那么点不同寻常,就是我有幸发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简直无法想象我对这一事件的感激之情。”正是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让我坚定了信念:只要你想做,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重读《暮色将尽》,让我深觉它不单单向更多女性读者传达了生命力量,更向全世界的写作者提供了有益启发。无论开始得早或晚,写作都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它不仅是对沿途风景的记录,也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我开始细细品味写作的乐趣。忘不了第一次完成一万字短篇小说时的那种惬意,更感佩一篇散文创作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意图之外的更多收获;曾沉溺在回忆情境的悲伤里无法自拔,也欣喜于脑中闪现的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标题。我常常在写作过后关上电脑,闭着眼睛,静坐片刻。随后独自踱步到公园中,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细嗅一朵花。凭栏远眺,彻底放空。因坚持写作和完成作品转化而来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内心无比充盈。
很庆幸,自己在写作生涯遇到迷茫与困惑时,重新打开《暮色将尽》,在阿西尔的启发下,我告别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再执拗于发表、获奖、出版,而执着于有益地表达。
合上书,又是新的起点。我会继续写作下去,乐此不疲,笔耕不辍,如阿西尔一般,在终将凋零的生命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