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烽火卢沟桥的故事代代相传

当好“守桥人” 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消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 七七事变弹坑遗址。

    王席知/摄

    ▲ 郑福来在卢沟桥上宣讲抗战历史。

    郑然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爷爷活了93岁,去年去世,整整义务宣讲了73年。2024年4月8日,爷爷最后一次站在卢沟桥上讲述抗战历史。他说,讲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郑然深情讲述了爷爷郑福来如何在卢沟桥上,用一生守护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的故事。

  发生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起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七七事变发生时,郑福来只有6岁,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和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

  郑然记得,爷爷每当回忆起抗战时的情景,都会忍不住掉眼泪。小时候她就常听爷爷讲:“战争是残酷的,铁路两旁的道儿上,都是一堆堆的死人。只能合上眼,大人带着绕着尸体走。”

  苦难的童年,在郑福来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解放战争后期,他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中。

  1949年10月,18岁的郑福来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治安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福来开始了他的义务讲解之路。“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戴着那顶旧草帽,走在卢沟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义务讲解,这一讲就是70多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郑然越来越理解爷爷为什么要坚持把历史的故事讲给当代的人——因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郑福来先后接待过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游客,讲述抗战史的场次达数万场。他在卢沟桥上讲述抗战故事,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他见证了卢沟桥畔的人们从被侵略到奋起抵抗、保家卫国,直到取得胜利;他见证了今天卢沟桥畔绿水悠悠、高铁穿梭而过,见证了如今人们的幸福生活……

  2024年7月2日,郑福来永远地离开了。

  “他留给我们的是一摞摞读书笔记和无论严寒酷暑都站在卢沟桥头的执着背影。”在郑福来的家里,留存着他为做好宣讲不断学习的读书笔记,对郑然而言,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郑然清晰地记得爷爷最后一次在卢沟桥上宣讲的情景。当时,郑福来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上桥都需要别人搀扶,但他的声音依旧坚定如初,“我和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我们知道,能够在桥上为大家讲一讲那段历史,是爷爷一辈子的使命,比什么都重要。”

  “爷爷生前总是说,活到100岁,我就要讲到100岁,以后我不在了,你们要把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讲下去。”郑然回忆,爷爷还常指着读书笔记嘱咐她,“瞧瞧,爷爷也一直在学习,咱们就得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把历史讲清楚,这是咱的责任啊!”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人的伤亡是最大的,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那段苦难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永远的伤痛和警醒。如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郑福来生前常说的这句话言犹在耳。他把发生在卢沟桥上的抗战故事讲进了人们的心里,也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种子埋在了后人心里。

  如今,郑然接过传承讲述红色精神的接力棒,加入了丰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宛然以平”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并利用节假日研究爷爷留下的珍贵笔记……

  孩子们时常问她:“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加班?你工作那么忙吗?”

  每当这时,郑然就会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说:“妈妈在做义务志愿者,就像你们的太爷爷一样,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作为新的“守桥人”走上卢沟桥,郑然说,她要将烽火卢沟桥的故事和红色信仰继续传递下去,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消逝。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当好“守桥人” 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消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2025-08-18 2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