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学生 王席知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制造了七七事变,枪炮声如惊雷撕裂长夜。88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指尖触到宛平城东城门墙上凹凸的弹孔,我的心里还是猛地一颤。这些被岁月磨钝的伤痕,是炮火的烙印,是侵略者的罪证,更是中国人民血性抗争的见证。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纪念馆内,泛黄的《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上,“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呐喊穿透光阴;展柜中,刻着“中国”二字锈迹斑斑的旧钢盔,见证了先辈们守护山河家国的担当;照片里,北平学生“宁为战死鬼”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一个个平凡身躯里奔涌的家国情怀真切可感。
走出纪念馆,卢沟桥的石狮子与飞驰的高铁相映成画。青年在纪念活动中朗诵:“弹孔会老,但中国人的骨头永远硬着。”这句话让我顿悟,抗战记忆永不褪色。它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将“团结御侮”刻入民族血脉,更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风掠过城墙,带着历史的叹息与未来的期许。抚摸着斑驳砖石,我知道,卢沟晓月不仅照着昔日的烽火,更照着新时代的我们。我们要将“不愿做奴隶”的怒吼化作实验室的灯火,将“共赴国难”的誓言打磨为守护山河的科技锋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