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须虫
近日,江苏扬州、湖南衡阳、河北易县、内蒙古包头等地图书馆接连发布提醒,指出近期馆内出现随意丢弃书本、丢弃零食袋、小孩奔跑跳动、门口堆放外卖等行为。还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天都有近100名孩子被单独留在馆内。
时下,图书馆凭借公益属性成为不少家长的“临时托儿所”,但有限的场地、单一的服务与庞大的需求形成矛盾,折射出暑期托管体系的困境。
图书馆“补位”虽具温情,却难担重任。其本质是文化服务场所,难以提供专业化看护与成长支持。多数图书馆仅能保障基本安全,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兴趣培养,更无法兼顾孩子个性化需求。当“寄存式托管”成为主流,孩子们在书架间消磨时光,不仅错失成长机遇,也加剧了公共资源挤占,影响正常读者服务。这种权宜之计,实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无奈映射。
暑期托管之困的根源,在于家庭、学校与社会责任链条的衔接不畅。家庭教育时间有限,社区资源整合不足,市场机构价格高昂且良莠不齐。多重因素叠加,导致需求涌向图书馆等少数公益场所。
破解困局,需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立体化托管体系。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制定托管服务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将社区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场所转化为常态化托管阵地。学校可延伸服务链条,开放校园设施,组织教师志愿者开展兴趣课程,让教育资源在假期持续赋能。社区应挖掘潜力,动员退休教师、大学生等群体参与公益托管,打造“15分钟托管圈”。企业亦可通过弹性工作制、内部托管班等履行社会责任,缓解职工后顾之忧。
此外,还需完善监管机制,确保服务质量与安全底线。通过政策引导与补贴,扶持优质社会机构参与,形成公益性与市场化服务互补格局。
暑期托管绝非小事,关乎儿童成长与家庭福祉。当图书馆不再负重前行,当社会资源被充分激活,孩子们才能拥有安全、充实、有意义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