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雪莹 韦一鸣
“厦金航线”是连接厦门和金门之间的一条海上客运航线,承载了两岸海上客运量的94%,是名副其实的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
在这条航线上长期活跃着一支队伍,他们是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的邮轮海关旅检现场中的“巾帼说法”团队。近年来,他们通过讲明事理、讲透法理、讲通情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女性柔、细、巧、韧的独特优势,在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普法宣传、办理走私案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系列做法,打造出了一个深受出入境旅客认可的巾帼品牌。
丹心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为什么不能带进来?几条烟几瓶酒又不值多少钱,你们为什么要故意刁难我,你们太不人性化了,我就不配合。”这是“巾帼说法”团队经常需要面对的场景。旅客出入境通关现场人流大,声音嘈杂,因旅客对相关政策的不理解极易造成现场争执,既影响其他旅客通关,也会对海关执法造成困扰。
及时在现场化解矛盾纠纷是“巾帼说法”团队工作任务之一。将旅客请到“枫桥经验”工作室,倒上一杯柠檬水,往往成为团队化解问题的突破口。将生硬的法律条文通过轻言细语的方式娓娓道来,往往能得到旅客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巾帼说法”针对旅客特点,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旅检工作,推行“多听多看多问”工作法,注重区分“政策不清”与“明知故犯”的不同情景,通过“法理+情理”双轨沟通来取得旅客理解。为了摸索更有效的沟通用语和方式,团队常常齐聚一堂开展头脑风暴,思考如何把法律条文说得更通俗易懂,如何用闽南语拉近彼此的距离,摸索出好用的妙招,形成“宝典”互相借鉴。
在处理信访投诉时,他们还建立了“一诉双析”机制,对每起投诉实行“问题审核反馈+执法风险摸排”双分析,既化解争议又规范执法,实现“办理一起投诉、消除一种争议、规范一类执法”的反哺效果。团队成立一年来工作成效也逐渐显现,成功化解旅客争议75起,旅客投诉率持续下降。一名团队成员获评厦门海关首批“金牌调解员”,工作室被形象地称为“连心桥”。
宣讲有门道,普法更走心
“我们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执法者,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法规传播者。”团队带头人、海关公职律师杨科长道出了这支队伍的工作目标。“作为全国‘巾帼文明岗’赋能的法治建设创新实践,‘巾帼说法’团队理应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普法工作做出自己的努力。”她经常这样说。
普法首先要知法,团队26名成员专门制订女性法治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雏鹰计划”“育苗行动”等特色培养机制,由法律专业人员组建导师团,通过开展案例研讨、模拟处置实战化培训、组队参加海关系统法治政策理论研究等方式,提高工作素养和专业能力,做到既能用法言法语讲条例,也能用家长里短讲道理。
普法更要有方法。团队摒弃生硬、枯燥的“说教”,打造了一个“线上+线下”的普法矩阵。线上通过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推出系列普法图文、短视频,用生动易懂的形式解读规定;线下编制通关宝典普法手册,在码头设置“普法角”等,将执法现场变成法治教育阵地。他们还将普法课堂搬进社区、学校、企业和客轮。开展“国门安全进校园”“海关法治进社区”等特色活动,把海关工作带进校园、带入社区。
当行家里手,树巾帼形象
海关,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职责。其中查缉走私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厦金航线”年出入境旅客180余万人次,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一艘船舶往返两地,而航程仅需30分钟。航班密集、航程短、通关便利的特点在便利人员往来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走私活动。走私案件的办理也是“巾帼说法”团队的一项“基本功”,从违法行为的发现、认定,到证据链的固定;从引用法条是否准确、到法律文书是否规范,每一个环节不但涉及执法行为的规范性,而且会牵涉到相关人员的合法权利,更有可能隐藏着海关人员的廉洁风险。
为了做到公正执法,团队在硬啃法律条文和极致细节追求方面近乎“偏执”,常常被同事戏称为“没苦硬吃”,非要“鸡蛋里挑出骨头来”。团队的成员常说办理案件就要像中医针灸那样,用最细的针刺最难的穴位,用最小的伤口换来最好的疗效。团队成立至今,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也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每一起案件中都饱含着团队守护法治的信仰和传递法治的温度的决心。
团队中有法律专业的公职律师、有能说会道的“闽南通”,也有火眼金睛的业务专家,但所有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每天看着潮起潮落、船来船往,兢兢业业为出入境旅客把关服务的中国海关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