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为女大学生搭建科研实践站

链接科创资源 助力“她梦想”启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的这段实习经历,特别难忘且充实,它就像是‘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帮我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能力,还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谈及这段为期3个多月的实习经历,已在南京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张艳感触颇深,“感谢妇联、学校和研究院共建平台,让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有了这样宝贵的实习机会。”

  以实习促就业,以开放引人才。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妇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链接科研院所、科创园区、重点产业链企业等科创资源,搭建了7个女大学生科研实践站,为女大学生创造高质量实习、实训平台和成长成才的机会,助力“她梦想”启航。

  贯通学研孵化科研“火种”

  清华合肥院是由清华大学、安徽省和合肥市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城市生命线安全、消防安全、智能传感、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2023年11月,清华合肥院挂牌成立了合肥市“广玉兰”女科技工作者能量驿站,聚焦女科技工作者所需,提供精准高质的服务,为女性人才成长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清华合肥院还充分利用与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搭建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平台,为17名女研究生提供科研实习岗位,张艳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艳来到清华合肥院检验检测中心实习,在这里,她深度参与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应急资源灾害环境适应性综合评价技术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和应急救援装备无人机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研发工作,并出色地完成测试任务。

  2024年6月,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张艳考取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我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消防安全和锂电池安全,这个选择既延续了我在读研阶段的积累,也与我在清华合肥院的实践经历高度契合。”张艳说,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她还将致力于研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一代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淬炼成长成才技能

  “今年4月,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举行,安徽创新馆作为活动举办的场地之一,承担了多项展示展演、技术对接、项目洽谈等活动。我跟着技术经理人跑前跑后,了解了他们如何在科技和产业之间牵线搭桥,加快科技成果进入市场。”谈及几个月来的实习经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杨适菁打开了话匣子。

  安徽创新馆是国内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也是安徽展示重大科技成果的窗口和加速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今年3月,杨适菁来到这里实习。

  “在学校以学习理论为主,但在布展、具体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办法和经验。”杨适菁深有感触。

  几个月的实习经历,让即将走出“象牙塔”的杨适菁做好了步入职场的准备,也更加明晰了就业方向:“我希望深入挖掘本地科技创新历史脉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区域创新载体的独特支撑,助力其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推动成果落地。”

  安徽创新馆女大学生科研实践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以来,该馆已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14名女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其中13名已完成409批参观接待任务,累计服务2万余名公众。

  引凤来栖共筑人才磁场

  “这次实习让我真实感受到了合肥对人才的包容与支持,这里将会是我创业就业的第一选择。”刚刚结束实习的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倩说。

  今年7月,方倩进入蜀山区科创集团综合管理部实习,其间,接触最多的就是心怀梦想的各类创业者。

  “服务他们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合肥在服务人才发展方面的若干政策,每一条都诚意十足。”方倩说,合肥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也为她今后创业、择业提供了参考方向。

  据悉,为充分发挥女科学家、科创女企业家在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引领作用,自2024年以来,合肥市各级妇联多方发力:一方面联合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态化举办主题座谈会等各种活动,邀请女大学生与女科学家面对面,引导女大学生矢志拼搏创新;另一方面与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建立合作,创新女大学生培养与实训机制,开展“招才引智进校园”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800余名女大学生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中国妇女报要闻 1链接科创资源 助力“她梦想”启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2025-08-20 2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