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八二年,沙峰(右一)和妈妈、姐姐在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纪念碑旁。受访者供图
我最亲爱的姥爷:
每年的5月25日,都是我要纪念的日子,因为那是您牺牲的日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有太多的话想对您说,于是提笔写下这封信。
在1942年5月25日的反“扫荡”作战中,您在指挥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转移时,不幸被日寇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这段历史,大家可以从各种资料中知道。但很多人也许会好奇:您那么早牺牲,就连我的母亲对您也几乎没什么印象,作为第三代的我又究竟是怎样了解您的呢?
我真正走近您,是在1982年的暑假。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去了太行山,去了您曾经战斗和牺牲的地方。
那次经历,让您在我心中的形象不再只是故事里的英雄,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坚定执着的真实的人。我看到了您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走上了您牺牲的十字岭,听到了人们谈起您时激动的话语和掩饰不住的崇敬。
虽然那时我刚上小学,不能字字句句都记得清楚,但那种感觉深深扎根在我心里。
妈妈和我都对您有了新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质变”。回家后,妈妈告诉我们,不要到处说自己是左权的后代。从那以后,这就成了我们家的家规——您是我们放在心里纪念的人,不是挂在嘴边的名字。
那时,妈妈总是埋头工作,很忙碌,没能去见见您的那些战友,去看看您战斗过的地方,去收集与您有关的资料。直到退休之后,她才走遍了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访了了解您事迹的人,凡是与您有关的纪念活动,她都要参加。2009年,妈妈经历了一次较严重的脑梗死,右半边身体力量减弱了很多。即便如此,她仍努力参加与您有关的活动。因为行动不便,她便叫我陪她一起去。我劝她身体不好就别参加那么多活动,可妈妈总说:“这是我必须做的。”
2014年,她不慎摔倒,造成股骨头断裂,不得已做了置换手术。术后,她的站立和行走都受到极大影响,出行基本要靠轮椅。有一天,她把我叫到身边,说:“沙峰,有些事以后就要你来做了。”那时,妈妈才陆陆续续跟我讲起您的事。我问她为什么过去很少跟我说姥爷的故事,妈妈说:“你工作好了,为国家做出贡献,也是在实现外公的遗愿。”
这时我才明白,妈妈对于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也是从陌生到逐渐认识的。她努力工作,是在完成您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遗愿;她努力追寻父亲的足迹,是想了解更多您的事迹,让更多人记住您、学习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2019年,妈妈走了。临终前,她最后的愿望是把自己的骨灰安葬在您的身边,永远陪伴自己的父亲。2020年10月21日,我们在您墓的正后方种下一棵玉兰树,完成了妈妈最后的心愿。
和妈妈一样,我真正认识您,也是从您的家书开始。从妈妈手中,我接过了一份无比珍贵的传家宝——您的亲笔家书。
凝视一张张泛黄的信纸,我甚至不敢用手轻易触碰;看着您的字迹,我仿佛走到了您的身边,走近了那个年代。您对姥姥说的俏皮话会把我逗笑,担心姥姥和妈妈身体不好的话语让我揪心,说到敌人的残酷会让我气愤,而提到自己时,您却总是说“不用担心,一切都好”。看着看着,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您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直接对我说的一样。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您是我的亲人!您在我心中从一个伟大的英雄,变成了我最亲爱的姥爷。我多么希望您能摸摸我的头,听我叫您一声“姥爷”。
面对妈妈交给我的重任,我曾感到胆怯,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但随着我更深入地了解您的事迹,更真切地感受到您的爱,更多地看到人们对抗战英烈的无限崇敬、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珍视,我不再害怕接过这个责任。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必须承担的。不管多难,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都一定要做好。
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讲好抗战英烈的故事,讲好左权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您。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述,让大家明白:像您一样的英雄,其实也都是普通人。但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为了家园大义,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这正是英雄的伟大之处。我们也许做不到像他们那样,但我们也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尽自己的一份力。
您的外孙沙峰敬上
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