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十一学校 马京岳
河南地大物博,偏偏吃食总不大精致,以面为主,大多以烩、焖、炒、熬等平常吃法凑合,有时干脆清粥配馒头,实在有些乏味。
独有一道粉浆面值得回味,面是其次,滤得浆白浓稠的酸浆才是精华。爱的人如我,便是处在异地他乡也念念不忘,不爱的连味儿也闻不得。
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洛阳方县一户姓史人家开了个饭店,生意兴隆。有一年,小麦收成不好,豌豆却大丰收,饭店便天天卖豌豆面饭。直到一天,一位京城的钦差大臣路过此店吃饭,因无上等米菜,店主无奈之下只得用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以椒叶、藿香为料,豌豆浆作汤,简单下了一碗面,谁料这酸香浓郁的浆面竟颇得大人喜爱,自此这一做法便广为流传,成了一道名吃,也成为洛阳三绝之一——洛阳水席上的名菜。
粉浆面最重要的就是这浆了,面条多少粗细并不讲究,配菜也是依喜好而定,唯独这浆,要想“主味酸而回味甘”很需费一番功夫。做浆要用水将泡好的绿豆或豌豆在石磨上磨成粗浆,去渣后,放置发酵。接下来是打浆,把酸浆放在80度左右的锅中,浆的表面会浮上白沫,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变得细腻光滑,直接下面条,芹菜叶、黄豆、撒上花椒粉和芝麻油便可出锅。
在妈妈上学的那个年代,校园旁边就有卖粉浆面的,五分钱一碗,卖粉浆的直接从大铁锅里盛出佐料、几近清汤的一碗浆面,却总能让人吃得大汗淋漓,逼出寒气,在冬天粉浆面更是多少莘莘学子的深夜慰藉。如今,餐馆大多用黄豆做浆,放又细又短的面,几小把芹菜叶,不拘者甚至可以把面条放在塑料杯里,用吸管吸着吃。最好再配香葱饼或韭菜合子,回味悠长的更甚,值得我屡屡回味。
一碗粉浆传承千年,早已被时光的磨轮滤得更细,酿得更纯。以前是河南农民蹲在田埂上一口大蒜配一口粉浆面,现在讲究的却要配上韭花辣子酱、雪菜丁、萝卜丁、榨菜丝等。民以食为天,历代流传的小吃已经浸润到每户人家的袅袅炊烟中,融入街边叫卖小吃的喊声中,且如粉浆面条这般简单便宜又富含智慧的、只用剩物菜秆儿就可做的小食,便更加容易流传。另一方面,鉴于其可塑可改性强,适宜人群更广,无怪乎被命名为河南十大传统名小吃之一。
粉浆面既上得了水席的高雅之堂,也下得了村子里每户人家的铁锅瓷碗,偶尔姥姥也做一碗给我尝鲜,端碗出门坐看不远处菜畦里芹菜苗上跳动的蚂蚱,心里便认清,牢记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走得再远也忘不了。
点评:
天下面食甚多,而作者家乡的洛阳粉浆面独具特色。作者写粉浆面的烹制、味道、吃法,写粉浆面的起源、流传、变化,写人们对粉浆面深厚的情感,文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