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游客在参观选购“熊猫抱竹”盖碗茶具。
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在江苏省兴化市昭阳街道的垛上农民画非遗工坊,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农民画作品创作。 新华社发(周社根/摄)
手工豆腐唤醒古街烟火,成为众多游客寻找的“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泥塑变身文创产品,千年技艺让“泥蛋蛋”化身“金娃娃”;传统苗绣登上巴黎时装周,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指尖技艺之美……近年来,“非遗工坊+乡村振兴”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一批批工坊从业者们以非遗工坊建设为突破点,使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更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威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依法注册或登记的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早在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工坊的建设,通过吸纳就业、加强培训、培养带头人、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做好宣传推广等具体措施,明确非遗工坊运营的主要工作,以及提升改进的路径。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政策搭台,架起富民增收兴产业之桥
非遗工坊的稳健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与体系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8个省份制定了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文件,从资金奖补、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各地也通过积极探索“非遗工坊+公司+农户”“非遗工坊+合作社+基地”“非遗工坊+代工点”等多种模式,广泛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今年3月,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成立大会在桐庐举行,首批成员单位由全省1566家非遗工坊、100家非遗茶空间、32家传统工艺工作站组成。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成立‘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是浙江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又一创新举措。联盟秉承共创、共赢、共享的理念,系统性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开展交流互动、产品联创等,并推动联盟与相关平台、国潮品牌以及景区协会等深度合作。”
据了解,近年来,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全国试点省份,浙江以非遗工坊建设为重点,加强机制与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推动非遗高质量传承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浙江省认定非遗工坊1556家;线上线下培训各类人员213万余人,带动就业人数近93万,“工坊+农户”等形态的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近600万人。
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有的非遗工坊还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妇女等实行“送货到户、工资日结”,帮助他们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立足优势,助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暑假期间,走进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大仲十八坊,传统民居错落有致、非遗文化各美其美、烟火气息热闹喧腾……古朴韵味与现代活力在这里奇妙交融,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大仲十八坊是兰陵县车庄村回收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聚合当地土特产、非遗等资源,集中打造的集非遗乐研、民俗乐游、民宿乐活、百工坊四个区域的共富工坊。大仲十八坊采取前店后坊的模式将生产销售和互动体验相融合,形成了“一轴四区十八坊,三街九巷百业昌”的发展格局。
“兰陵县历史文化深厚,很多村庄都有不同非遗传承,游客来了之后,通过这一个地方就可以把整个兰陵县比较有特色的非遗看一遍、体验一遍。从去年12月份建好之后,到现在半年多时间,我们已经接待了将近10万名游客。”兰陵县大仲村镇车庄村村委会主任卓自田介绍。
孕育于基层、扎根于群众的非遗工坊,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各地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非遗不仅赋予了乡村文化灵魂,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还在乡村振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当地通过有效整合非遗、旅游、农业资源,推出非遗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将竹编等非遗元素培育成“一村一品”文化标识,让昔日“黄泥村”发展成生机勃勃的“竹艺村”。2024年国庆期间,竹艺村举办“来竹艺村吃流水席——国庆奇妙游”主题活动,推出多种丰收体验和亲子游戏项目,吸引了超21万人次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人才筑基,为乡村振兴添智赋能
非遗工坊在乡村的勃兴,离不开“人”的坚守与突破。今年3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共942人。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总规模达到近4000人,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力量进一步强化。
而随着非遗工坊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也积极开展工坊带头人培训,一批懂技艺、善经营、爱乡村的“领头雁”不断涌现。同时,海南五指山、云南剑川等地用“好山好水好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艺术家等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直播间,我穿的这件衣服是传统苗族服饰,一件纯手工的苗族女性成衣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95后”苗族姑娘杨文丽经常在直播间一边介绍当地文化,一边直播带货。
2019年,杨文丽回乡创业,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创办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6年时间,从最初的6名绣娘发展到如今的63名绣娘,杨文丽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扩大苗绣非遗工坊的规模,传承创新苗绣技艺,让苗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不仅帮助更多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助力化屋村实现了山乡蝶变。
从小作坊到新工场,从深山小镇到国际市场,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当下,非遗工坊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赋能乡村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