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紧张、压力大和熬夜是甲状腺结节的重要诱发因素

甲状腺病年轻化,呼吁高校建立防控体系

  ● 近年,甲状腺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20~30岁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从2010年的18%升至2023年的34%,大学生群体达38%。2022年肿瘤登记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患者中﹤30岁者占22%,较2010年上升11个百分点。

  ● 数据显示,在我国,甲状腺癌男女发病率较全球平均水平均高出约2倍,而女性甲状腺癌发病风险又显著高于男性,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激增病例多属亚临床乳头状癌。

  ■ 刘培庆 刘耀升

  19岁的小玲在大学入学体检时被查出了甲状腺癌。小玲平时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常常熬夜,还爱吃一些油腻食品,体形较胖。好在小玲的甲状腺癌是早期,在手术后恢复得较好。

  22岁的女大学生小钱运气就更差些了。小钱参加毕业体检时,查出左侧有甲状腺结节,大小为2.3cm×1.5cm×1.5cm,医生根据影像显示,评估该甲状腺结节恶性可能较大,建议进一步穿刺活检明确。不幸的是,穿刺结果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需手术治疗。主刀医生说:“肿瘤不但侵犯喉返神经,而且已侵犯食道和甲状旁腺,并且出现了颈侧方淋巴结转移,还和颈内静脉长在一起,手术难度很大。”由于肿瘤侵犯喉返神经,虽然术中最大程度保留了神经主干,但小钱的声音暂时无法再像以前那么甜美清亮了。术后除了长期服药,小钱还需做碘-131治疗。

  甲状腺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近年,甲状腺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大众对此认知率低。我国20~30岁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从2010年的18%升至2023年的34%,大学生群体达38%(华南农业大学追踪研究)。2022年肿瘤登记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患者中﹤30岁者占22%,较2010年上升11个百分点;女性大学生发病率是男性的4.7倍。某高校体检显示,20~22岁学生中亚临床甲减(无症状但TSH升高)检出率8.3%,较10年前增长近1倍。

  普通大学生常误将颈部触诊当作规范筛查,其实,“自查”指定期到医院做超声等检查。华南农业大学数据显示,毕业生甲状腺肿患病率较入学时显著上升,多数患病学生无家族史,高中阶段就已发病。

  解放军总医院研究指出,甲状腺癌发病率激增是环境、生活方式及检测技术进步等多因素作用结果。全球防治策略的地域差异恰好显示了过度宽松的规范有风险:美国对乳头状癌诊疗降级,结果死亡率上升;韩国等坚持积极诊疗,死亡率下降。

  甲状腺疾病的成因有多种,其中不可控原因有:遗传、性别等,但精神压力为“可干预风险”,提高对甲状腺健康的认知,对防控该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精神紧张、压力大、熬夜是甲状腺结节重要诱发因素。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或熬夜,会导致激素和免疫功能紊乱,攻击甲状腺。持续压力下,下丘脑促使肾上腺分泌大量皮质醇,给甲状腺发错误指令;熬夜的行为对体内激素产生干扰,尤其是凌晨1~3点不睡觉,身体会分泌应激激素。美国研究发现,长期夜班人群甲状腺激素异常波动,可能刺激细胞增生。

  从高中到大学,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熬夜—焦虑”的循环中,尤其是高考冲刺阶段,有调查显示,83%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当日均学习超过12小时,甲状腺激素紊乱风险增加2.1倍。到了大学阶段,考试、考研、就业压力持续会导致皮质醇偏高,诱发甲状腺慢性损伤。

  饮食与生活习惯也是甲状腺疾病的诱发因素。大学生外卖摄入频繁,有数据显示,每周≥4 次者占65%,外卖高油脂、高盐、高糖、辛辣调料过多等对甲状腺都有刺激。

  近年大学生肥胖率为18%(BMI≥28),肥胖会导致甲状腺局部炎症因子堆积,加速结节形成。饮食偏好也不容忽视,海产品缺乏将导致缺碘;而一些零食,如海带丝等过多摄入将导致碘超标,而碘摄入量与甲状腺健康密切相关。

  另外是环境影响。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累计辐射增加会有甲状腺细胞突变风险。每天超8小时使用者结节检出率高1.5倍)。饮食、化妆品中的双酚A等物质也会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尤其是青春期人群更加敏感。

  另外,筛查技术的普及,高精度超声分辨率0.1mm,使3~5mm微小病灶检出率提升 40%,客观拉高了“年轻化”数据。

  甲状腺常见疾病有多种,癌有四种

  甲状腺作为关键内分泌器官,疾病种类多样,除了癌症,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状为怕热、多汗、心悸、手抖、体重骤降、情绪激动、失眠等,部分伴随眼球突出。成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雷夫斯病)、碘摄入过量、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等相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表现为怕冷、乏力、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皮肤干燥、便秘等。成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手术或碘-131治疗后、碘摄入不足等。

  甲状腺炎——

  桥本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早期无症状,后期逐渐出现甲减症状,甲状腺质地变硬,与自身免疫相关。

  亚急性甲状腺炎: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有甲状腺部位疼痛、发热,可能短暂出现甲亢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引起。

  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显示成人检出率达20%~76%,仅5%~10%为恶性,多数为良性。

  甲状腺结节的成因为:碘摄入过高或过低;长期精神紧张、熬夜致激素紊乱;家族病史、长期接触辐射;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伴随形成。

  数据显示,在我国甲状腺癌男女发病率较全球平均水平均高出约两倍,女性甲状腺癌发病风险又显著高于男性,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甲状腺癌主要分四类:乳头状癌,占85%以上,生长缓慢,预后佳,被称为“最温柔的癌症”;还有就是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占1%~2%,恶性程度极高。

  近年新增病例多数为乳头状癌,且以亚临床乳头状癌直径﹤1cm为主。

  “亚临床癌”具有两面性。日本10年跟踪数据显示,仅8%的病例会有进展。但该病确诊后易陷入治疗困境。国际指南建议,符合“肿瘤局限、无高危特征”者可优先选择每6个月做超声复查,而非立即手术。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中未被诊断的甲状腺微小癌普遍存在,部分可终身无害。因此,确诊“微小癌(直径≤10mm)” 不必过度焦虑,科学对待的方法是定期评估风险、控制肥胖、规律作息,在医生指导下制订方案。

  呼吁高校建立分层甲状腺癌防控体系

  甲状腺像身体的内分泌“温度计”,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远超其他器官,具体表现为——

  激素波动的“放大镜效应”:研究显示,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升高20% 时,甲状腺素(T4)向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转化效率下降35%,直接影响代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验发现,持续3天睡眠不足(每天﹤5 小时),受试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上升18%,提示甲状腺功能代偿性紊乱。

  对碘摄入的精准依赖: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成人每日需碘150μg,长期摄入低于50μg或高于600μg,1~3个月内甲状腺会出现形态或功能异常(如肿大、激素分泌失衡)。我国某沿海城市调查显示,高碘饮食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比正常碘摄入人群高2.3倍。

  免疫攻击的“靶器官倾向”:90%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存在针对甲状腺的特异性抗体(如TPOAb)。实验观察发现,持续压力下,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抗原暴露增加,使免疫系统更易将其误判为“外来入侵者”,引发慢性炎症(如桥本甲状腺炎)。

  针对甲状腺癌防控的复杂性和高校学生的特殊性,专家建议建立分层防控体系。首先,对健康学生群体,应加强压力管理教育,并将甲状腺超声检查纳入年度体检项目。建立“校医院—专科医生”联动机制,通过科学数据破除认知误区。例如“仅超声提示4a或4a以上的甲状腺结节建议穿刺活检干预”,帮助学生避免因过度恐慌而盲目治疗或因忽视而延误病情。

  针对女性高发特点,可在宿舍区发放甲状腺健康手册,重点普及碘摄入、辐射防护等知识,提升女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分层施策,构建从预防到干预的全链条防控网络。可将甲状腺健康纳入高校公共卫生课程,卫健部门优化大学生体检筛查项目,家校共同签署《甲状腺健康管理承诺书》,构建早筛、早诊、早干预的三级防护网。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 健康 7甲状腺病年轻化,呼吁高校建立防控体系 2025-08-26 2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