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古代女性精神,见证当代女性成长

——七夕节的历史发展

  阅读提示

  两汉时期的七夕节是全民节日,活动多与农业、时令相关,到了南北朝后妇女逐渐成为节日的核心主体。萧梁后演化为“乞巧”,节日与织女神性及妇女能动性有关。南北朝至隋唐,七夕开始具有“女儿节”雏形,唐代乞巧流行,妇女开始借助七夕节表达情感。宋元至近代,乞巧活动更普及、形式更丰富。时至今日,七夕节转为当代女性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 焦杰

  七夕节在传统上常被视作“女人的节日”,正如董乃斌在《唐人七夕诗文论略》中所言:“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然而追溯其源,七夕最早是全民的节日,直至南北朝以后,妇女才逐渐成为这一节日的核心主体。 

  全民共祀牛女:汉代七夕的全民性

  两汉时代的七夕节具有鲜明的全民属性,节日活动多与农业生产、时令节气和日常生活有关,其中“食糜粥”是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据《风土记》记载,三国时期七月七有食汤饼(汤面条)的习惯,有人对此很是不解,便问董勋。后者回答说:“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惟设汤饼,无复有糜矣。”特殊的日子吃特殊的食物是重要传统,其源头多可追溯至上古的“尝新仪式”。七月是黍类作物成熟收获的日子,其得名即与此有关。《氾胜之书》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七月七日食糜粥便是尝新仪式。魏晋以后面食流行便改食汤饼了。

  七月七日举行尝新仪式,还与民间观念及阴阳思想的流行有关。在古代,每月中两两重合的日子多处于季节变换之际,民间会举行祓除不祥的活动,七是阳数,阳为吉,两个阳数相迭便是上上大吉,所以食糜粥也是趋吉求祥的仪式。除了庆丰的目的之外,也有祈求来年黍米大熟之意。此外,汉代宫廷和民间都有登楼晒衣被的习俗,《杨园苑疏》就记载说“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登楼曝衣”。

  汉宫彩女穿针:七夕乞巧的起源

  《四民月令》中并无妇女穿针活动,直至南北朝时期,穿针乞巧活动才突然流行开来,《荆梦岁时记》载道:“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这一习俗的兴起并非凭空出现,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后宫的穿针活动。《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开襟楼通常建于高处,游园至此,便有燥热之感,往往会开襟散热,而彩女在此开展穿针活动,其目的或与“求宠”相关。

  穿针活动在社会层面上广泛流行并演化为“乞巧”是萧梁以后的事情。这一转变既与织女神性的重塑有关,也离不开妇女群体的主体能动性。魏晋时期,织女“精擅纺织”的神话多有出现,拥有出色纺织技术的妇女可以为家庭带来丰厚经济收益。极大激发了民间妇女提升纺织技艺的热情,当后宫的穿针活动流传至宫外时,便被她们自然附会为“祈求纺织技艺精湛”的“乞巧”仪式。

  七夕穿针拜月:妇女情感的多元表达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七夕节已经颇具“女儿节”的雏形。年轻女性成为节日的主角,她们不仅要穿针乞巧,还会穿戴一新,对月礼拜,借七夕乞巧活动展示自己的美丽。“嫌朝妆之半故,怜晚饰之全新。此时并舍房拢,共往庭中。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描写的即南北朝时期年轻妇女乞巧的场景。

  在唐代,贵族豪门和富裕人家都搭建彩楼来供家中的女子穿针乞巧。唐玄宗就曾用锦缎搭建乞巧楼,“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杜甫《牵牛织女》诗云:“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在唐代社会,已婚妇女往往会希望“驱去蹇拙,手目开利,组纴缝制,将无滞于心”,拥有织女那样的一双巧手。

  除乞巧之外,唐代妇女还借七夕表达多元情感。未婚的姑娘会求姻缘,如敦煌曲子《五更转》描写的三位少女登楼乞巧之后又给佛祖添油上香,希望将来能嫁个像牛郎那样的如意郎君。已婚女性则多求婚姻和谐。

  宋元以后乃至近代社会,七夕节的乞巧活动越发普及,形式也更加丰富。既有建乞巧楼、乞巧棚的,也有引线穿针,还有“水中浮针”“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等。通过这些方式,妇女们将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含蓄地融入节日之中。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功能上,七夕节从古代女性借仪式适配生存需求,转为当代女性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在载体上,七夕节从闺阁小众仪式,拓展到公共场域的大众传播,但夫妻恩爱的主题却丝毫未变。当代女性拥有更广阔空间,需要在新语境中重构节日意义,守护七夕的女性文化根脉,让这一节日既延续古代妇女的精神,又见证当代女性的成长,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6延续古代女性精神,见证当代女性成长 2025-08-26 2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