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大学学生 王雅菁
站在桥儿沟的窑洞前,风拂枣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翻读一本泛黄的乐谱。让人不禁怀想,80多年前,这里的土窑洞里曾传出怎样澎湃的旋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隔着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展柜玻璃,我仿佛触到了柜中《黄河大合唱》手稿的纹路,冼星海笔尖的顿挫似乎还带着黄河浪涛的力道,每个音符都奏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抗战烽火中,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不仅激励着亿万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更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
这样一曲抗战救亡的最强音,它的诞生地鲁艺窑洞却比我想象中更朴素。讲解员说,当年冼星海就是在这样的土坯房里,就着一盏油灯写就千古绝唱。那些文艺战线上没有枪杆的“战士”,用旋律刺破黑暗,照亮了前行之路。
这趟旅程,让我看见文艺最本真的模样:它从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而是风雪中绽放的红梅。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正该做那护花的人,扎根生活沃土,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