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双向”夜校课堂开启乌英苗寨妇女“破茧之路”

用“新声”述“心声”启“新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李烜宜

    梁足英(右)和妈妈梁英迷在课堂上学习。

    黄孝邦/摄

    巾帼志愿者叶子雯在乌英夜校为妇女们讲解《乌英向海图》。黄孝邦/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李烜宜

  “这一天,我等了40年,终于可以读书啦。”8月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苗寨51岁的梁足英与41岁的吴妹富登台展示情景演绎节目《新声》,在舞台上演绎自身经历,道出自己的心声。巾帼志愿者叶子雯和女儿石予烨同台展示了夜校教学志愿服务的收获和感悟。

  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乌英苗寨曾因语言隔阂与传统观念,让一代又一代妇女困于群山之间。而如今,随着“双语双向”夜校课堂的开办,这里的妇女们正以知识为翼,挣脱枷锁,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生”。

  “心声”难述:语言隔阂成无形枷锁

  乌英苗寨,一寨跨两省区,分属于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和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乌英河穿寨而过。以前寨子里的妇女,很多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杆洞乡。2009年,一座水泥公路桥让这里的交通便利起来,但语言与观念的壁垒仍将妇女们与外界隔离开来。

  由于这里曾经流行“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观念,大部分妇女小时候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即使想读书,也无法遂愿,只能在家干农活儿。几年前的她们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也不识字。外地人问路,只能摆手躲开;看到别人用手机交流转账,自己却连名字都不会写……比起交通阻碍,语言隔阂更像是一层无形的屏障,将一代代女性困在群山之间。

  沉默的不仅是语言,更是心气。2020年之前,苗语是村里妇女日常交流的全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被农活儿和家务填满。许多干部第一次进村调研时,看到的是一群低头干活儿的妇女,没有人敢表达自己的愿望。“不是不想,是觉得不可能”,这是她们共同的心声。

  学习“新声”: 在课堂中收获勇气与自信

  经各方深入调研与努力协调,在柳州市妇联、市民宗委等部门的支持下,2020年3月,乌英苗寨“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夜校课堂开办了。

  梁足英是第一批进入课堂学习的学生之一,她71岁的母亲梁英迷也跟她一起走进了课堂,两人成了同学。5年多来,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妇女走进课堂。

  学习对于村里妇女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她们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夜校的广播声,经常特地换上新衣服,穿着盛装学习。对于她们而言,学到新知识就像秋天稻谷丰收一样开心。“不上课我就像80岁,上了课就像18岁。”这是梁英迷学习普通话后常说的一句话。

  村里妇女们的学习热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有人带着手工活儿到课堂,边干活儿边听课;有人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来上课,不愿落下一节课;白天在田里干活儿时,大家还会互相背诵古诗词、练习普通话。

  5年来,乌英苗寨的夜校课堂已经办了1000多期课程。巾帼志愿者成为夜校课堂的重要教学力量。她们中既有当地的机关干部,也有返乡大学生,叶子雯便是其中之一。她和女儿石予烨一同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耐心教授普通话,还分享着外界的新鲜事。志愿者们结合苗族妇女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将古诗词改编成苗歌,把普通话词汇融入日常对话场景,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柳州市妇联也积极协调女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为夜校捐赠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鼓励妇女们坚持学习。广东对口帮扶单位的老师也一遍遍给她们描述大海的样子,点燃她们走出大山的激情。

  开启“新生”:用知识拓宽人生道路

  学习普通话后,村里妇女体验到了许多新鲜事物,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几年间,梁足英和姐妹们到柳州品尝到了地道的柳州螺蛳粉,到广东湛江向海而歌,这次到新疆展演更是她们第一次乘坐飞机。

  “很感谢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帮助,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像我们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说到这里,梁足英和吴妹富不禁热泪盈眶。“在新疆,我第一次看到晚上10点的太阳,很开心。”吴妹富介绍,这次活动中她们还与维吾尔族姑娘互相学习对方的民族语言,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有人问,她们为什么能演得那么精彩,这是因为这不仅是普通的表演,更是她们自己人生故事的展示。情景剧展现了乌英苗寨女性“成长”与“新生”的缩影,而学习普通话给她们带来的巨大改变远不止情景剧里的那些。

  现在,梁足英已学会用微信联系县城的收购商,将苗寨的野芹菜等农产品点对点供应。作为非遗传承人,她还发挥“巾帼力量”,教大家打亮布、织苗绣。除此之外,她还获评“广西最美基层妇联干部”。

  乌英苗寨里的许多妇女也像梁足英一样,从“沉默”到“发声”,鼓励整个家庭学习普通话,减少了与外界的沟通壁垒。她们还自信地录制短视频展示家乡,用普通话直播带货。看到游客也不再羞怯,一遍遍地用学会的“新声”讲述苗寨的变迁。她们唱苗歌跳苗舞,一次次热情地与客人告别,用普通话说:“劝君更尽一杯酒,再来乌英有故人。”曾经只在田间地头忙碌、围着灶台转的她们,真正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中国妇女报两纲之窗 3用“新声”述“心声”启“新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李烜宜2025-08-28 2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