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北海公园一百周年设计的咖啡拉花

漪公子·乾隆的书房窗边
今年,位于北京的北海公园将迎来开放10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7月21日,一家承载着这座皇家园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咖啡厅——漪公子·乾隆的书房,悄然在北海公园白塔脚下对外营业,一杯杯饱含百年情结的白塔咖啡从这里送给消费者。这家店的主理人正是早年火遍京城的雕刻时光咖啡厅CEO赵珂僮。作为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副主席、国际酒店商学院客座教授,深耕国内咖啡餐饮行业十余年的她,正逐步将咖啡场景嵌入各大著名的公园绿地中。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雪婷
4年前,正值疫情服务业承压时期,北京颐式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赵珂僮看好公园里休闲空间的价值,并与公园管理方服务升级的理念一拍即合,带着做出“中国一杯美咖啡”的梦想,精准匹配皇家园林的气韵风格,从颐和园到北海公园再到玉渊潭公园,多家与园林环境相得益彰的咖啡厅接连开业,赢得了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追捧与喜爱,并常常荣登大众点评等平台最受欢迎餐饮榜前列。
在消费者印象里,之前的公园多属于美食荒漠,那么,如何用设计和服务打动园林管理方,将咖啡商业成功植入?赵珂僮说,主要靠团队为皇家园林独家定制打造的设计方案。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几家店除了专注于美的空间、饮品以及设计之外,更通过文化渗透,以及充满善意及人情味的服务,在不断追求“国人的内心认同与价值感”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中国美”的气质与氛围。
走进北海公园这家咖啡店,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雍容典雅。捧起店里专用的乾隆龙杯咖啡杯,约朋友小坐,对望荷塘,看鸳鸯戏水,别有一番惬意趣味。
百年前,中国皇家园林中飘过咖啡香,但在皇家园林中做出一家服务好人民的咖啡厅的构想,源于其对“文化共生”的向往。“让数百年的雕梁画栋与咖啡进行时空对话,让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变革在碰撞中发展协同。”在她看来,北京作为帝都,其文化的恢宏博大,为咖啡注入了特别的灵魂,而融入中国文化味的咖啡,也有了不一样的鲜活感。
谈及曾经头顶的光环,赵珂僮内心异常平静,她告诉记者:“曾经的标签已剥离,如今将自己的事业落子在园林深处,内心反而更为安静。”
这些年见过太多行业浮沉,她始终相信,咖啡的终极价值,是让人在快节奏里慢下来,在一杯饮品中触摸文化的温度。她希望自己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咖啡的守望者,是优质服务行业的践行者。
在“守界”与“破界”间保持精妙张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几家开在皇家园林中的咖啡厅诞生与成长的故事,在筹建和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特有的难题?
赵珂僮:首先是园林管理要求的“创新”。基于古建保护的原因,在园林里经营,用电、用水、安全方面的限制会更多。比如在颐和园的咖啡馆,我们尽力做到非接触式能源方案,比如咖啡机冷凝水要有净水系统做保证才能接入古代排水暗沟。也要感谢北京公园管理者的积极推动,印证了严苛的限制往往能倒逼出最优雅的解决方案。
其次是文化解码的“转译器思维”。聚焦到“皇家园林”,你会发现不同公园的核心文化IP有差异,但文创产品却又类似,让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北海公园的核心是白塔,面对“北海白塔”,我们开发出风味可视化系统配方,转化为拿铁顶部的3D打印酥皮纹样。通过“五感沉浸”(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另外还有流量的“时间”模型。在颐和园,我们发现游客停留时长与建筑光影变化呈正相关,比如金光穿洞、赏月观雪等特殊时间,据此就不断总结及开发出“光影时段”运营重点表,从抓大众流量到聚焦特殊流量,使淡季坪效也有所增加。
总之,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都需要在“守界”与"破界"之间保持精妙的张力——就像咖啡师在拉花时,既不能突破奶泡的表面张力,又要在这临界点上创造新的美学形态。我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带着咖啡文化走进公园,与园林进行空间共创,您个人是否感受到这一步商业布局踩准了风口,也顺应了潮流?因为消费者普遍在疫情后更愿意拥抱大自然,更愿意走进公园了。
赵珂僮:确实,这两年公园咖啡的兴起,但不同公园存在客群差异。比如我们颐和园的店,位置不在游客扎堆的热门动线上,而在西岸耕织图景区,接待的更多是本地的高校老师、医生等知识分子客群。他们对咖啡的需求不只是休闲提神,还在意“空间有没有文化味”。比如有位常来的老阿姨,每次都习惯与店员聊聊园子里的故事,“乾隆在这儿题过什么诗”“水操学堂里上什么课”……这种互动也成了我们的“文化课”。 我们的竞争力藏在细节里。我要求店里的每枝插花,每段背景音乐,每幅挂画,每个摆件,都浸润着“文化感”。我们坚持找非遗师傅定制的茶盏,通过专业培训将极致服务印在消费者心中,这些“笨功夫”会让新客复购成为老客。
说到底,我们不是追风口,而是在不断摸索“传统和当下的契合点”。就像那天有个大学生问我:“你们为什么不搞点儿‘国潮’涂鸦?”我带他去看长廊的苏式彩绘,说:“这是100年前真正的潮流。”让年轻人觉得传统的审美也是一种时尚。
让商业成为文化叙事载体
记者:在公园里开店,其实是参与一场城市与微型空间的实验。在您看来,如何能让一个空间在“绿地”之中更好地存活下来?商业体应该如何去适应公园的场景及气场?
赵珂僮:在城市更新中,公园里的商业运营正在经历从纯公有向市场化过渡。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坚守文化初心、以品质及服务取胜的商家,最终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皇家公园里商业存活不难,但做好不易。“克制”是我近几年感受最深的一个词。不仅是在设计美感上,也是在商业模式上。让商业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才会让消费者愿意花时间停留。
在我看来,公园中商业的未来形态可能是一种“空间共情”——当咖啡杯沿的铜绿与古树年轮同频,当窗内外的畅谈混着松涛声入耳,商业便不再是外来者,而是公园生态的有机延伸。这需要商家克制流量冲动,以耐心培育用户心智,让每一处细节都成为“值得停留的理由”。
记者:皇家咖啡厅的定位如何去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国潮风盛行对您的业务是不是也有增量上的影响?
赵珂僮:我想消费的循环不仅仅在消费侧,也应该在供给侧想办法。比如,2024年故宫文创联名款咖啡销售额同比增长210%,其中“千里江山图拉花”系列贡献了45%的营收,验证了传统文化IP的商业穿透力。所以说,在文化层面上给予年轻人群对的,就会有效果。
北海公园今年迎来了它的百年庆典,我们也很激动,能参与到百年的感情中去,结合年轻人热衷的“出片率”与文化解构,我们在设计限定款的国潮周边,相信会取得很好的口碑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