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栖里”是当地万峰林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一见钟情”常被赋予浪漫色彩,而对于来自东北的吴英杰来说,这个词却开启了她与贵州黔西南万峰林之间一段扎根深耕的创业故事。
“很多人用‘一见钟情’形容爱情,我对万峰林,是一眼万年。”初见吴英杰,这位爽朗的东北姑娘便道出了她情定贵州的缘由。2018年4月末,细雨中的万峰林,层峦叠嶂宛如巨幅水墨画,瞬间击中了这位在平原长大的姑娘的心。“那一刻,仿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就是这份奇妙的“眼缘”,让她与丈夫在短短两小时内做出决定:租下一栋视野开阔的老宅,扎根在这片喀斯特山水之间。
如今,由她创办的“悦栖里”民宿,已成为贵州省“锦绣计划+民宿”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模式的一个亮眼“打卡点”,更是当地民宿产业提质升级、带动乡亲致富的生动缩影。
从“私家院落”到“文旅标杆”
起初,吴英杰夫妇的设想只是打造一个供亲友休憩的“私家小院”。然而,对品质和格调的极致追求,让投入远超预算。“与其让美好的空间闲置,不如把这份向往的生活分享出去。”这个朴素的想法,催生了“悦栖里”民宿的诞生。2019年6月开业,凭借独特的审美、绝佳的景观视野,特别是用心的服务细节,民宿迅速赢得了市场青睐。
在“悦栖里”,服务不是刻板的流程,而是融入主人情怀的温暖传递。吴英杰深知,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体验。她坚持将顾客的每一条意见视为改进的“铁律”。曾有客人提及夜间山路照明不足,她立即协调加装了感应路灯;有家庭游客希望有儿童餐食,她便与当地阿妈合作,开发出营养可口的特色儿童餐;对于客人想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需求,她亲自担任“向导”,推荐最地道的布依族村落和体验路线。“我们不只是提供一个房间,更希望客人带走一份关于万峰林的独特记忆和温暖感受。”吴英杰说。
这种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使“悦栖里”在各大平台长期保持接近满分的好评率,成为贵州省民宿产业的品质标杆。五年来,即使在疫情期间行业承压,“悦栖里”的年平均入住率也稳定在75%以上,旺季更是一房难求,年均接待游客量超过3000人次,营收稳步增长。
共生共荣,“民宿集群”效应凸显
吴英杰的“悦栖里”,是万峰林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更是当地政府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民宿集群”模式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近年来,黔西南州及兴义市高度重视民宿产业的引领作用,将其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基础设施配套和品牌营销,着力培育“万峰林民宿”集群品牌,推动区域内民宿从早期的农家乐模式,向精品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圈。
据了解,万峰林景区目前已有256家民宿投入运营,形成了规模效应。尤其在旅游旺季,区域民宿平均入住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日均接待游客量超过5000人次,民宿经济已成为当地文旅产业最活跃的增长点之一。
“悦栖里”的贡献,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功运营和口碑,更在于其积极的社会带动效应:民宿运营吸纳了8名当地村民稳定就业,员工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不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的愿景。员工小英笑着说:“以前要去广东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安稳多了。”
同时,作为经营五年的标杆民宿,“悦栖里”积极参与集群内的交流合作,其规范化的管理、高品质的服务标准,为区域内新开业的民宿提供了有益借鉴,带动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吴英杰也乐于分享经验,鼓励和支持有想法的村民尝试开办农家乐或参与民宿服务。
展望布局“锦绣计划+民宿”融合
面对未来,黔西南州的民宿产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3年,州政府出台《促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州发展民宿600家以上的目标,其中以万峰林为核心的聚集区将涵盖8个村庄,发展民宿超过350家。更令人瞩目的是,一项名为贵州省“锦绣计划+民宿”的创新发展战略正在积极布局。
吴英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机遇。“计划中的‘锦绣地图’是个极具潜力的构想。它意味着将贵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如苗绣、侗绣、蜡染)、特色手工艺、地道风物、自然景观和精品民宿线路进行系统整合与串联。”她兴奋地描述着蓝图,“未来,游客手持一份‘锦绣地图’,不仅能精准导航到像‘悦栖里’这样独具特色的民宿,更能按图索骥,深度体验民宿周边的非遗工坊、传统村落、特色农产品基地和自然秘境。民宿,将成为这张文旅融合地图上的关键节点和体验中心。”
“悦栖里”已经开始尝试融入这一模式。吴英杰计划更深入地挖掘周边的布依族文化资源,与当地绣娘、手工艺人合作,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民宿体验项目,并将这些点状资源通过民宿进行连接和展示。“我们要让客人住下来,慢下来,通过民宿这个‘驿站’,更便捷、更深入地触摸到贵州‘锦绣’文化的脉搏。这不仅能提升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更能有效带动周边社区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吴英杰对“锦绣地图+民宿”的模式充满期待。
如今,“悦栖里”这个小院,早已超越了住宿的功能。它让远方的客人真切感受到黔西南大地的壮美、温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也让当地的村民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无限可能与希望,吸引着更多人才和资源回流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