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巾帼英雄文化的主题、内涵与特征

■ 高歌

  ·阅读提示·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华儿女以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孕育出柔肩担道义的巾帼英雄文化。无数巾帼英雄将个人价值、家庭伦理、社会责任上升为民族大义,从性别维度生动诠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抗战时期巾帼英雄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探讨其主题、内涵与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 高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华儿女以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也孕育了柔肩担道义的巾帼英雄文化。无数巾帼英雄在烽火岁月中,用行动将个人价值、家庭伦理、社会责任上升为民族大义,从性别维度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出了生动诠释。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巾帼英雄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相伴相生,标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与女性群体的价值取向。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抗战时期巾帼英雄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探讨其主题、内涵与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核心主题

  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巾帼英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的特殊精神力量,展现了中国女性在民族存亡关头的勇气、智慧、牺牲精神和责任担当。它紧紧围绕“抗日救国”这一全民族最高目标展开叙事,巾帼英雄们对祖国、民族的深沉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所凝聚起来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其核心主题。

  巾帼英雄们以精神和气节震慑敌人,用生命和担当捍卫民族尊严,在血与火中淬炼出不朽的英雄文化。1938年,冷云等八位东北抗联的女战士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誓死不屈,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挽臂投江殉国,集体展现出顽强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精神和民族气节。她们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生命之上,在生死抉择之际,用最决绝的行动和最从容的姿态,向敌人宣告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可侵犯,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精神不可战胜。她们的行动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同胞前仆后继、为胜利而战。

  打破性别束缚,追求女性解放和共担历史使命是深层内涵

  全民族抗战的宏阔历史进程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女性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在多元场景下追求自身的解放和实现使命担当。她们舍小家为国家,用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她们放弃安逸的家庭生活,主动请缨上战场杀敌;她们以“不逊男儿的血性与担当”的英勇表现,有力冲击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她们用铿锵有力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在政治、军事、社会等各方面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能力和贡献;她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为争取男女平等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追求男女平等、共担民族大任是这一时期巾帼英雄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

  著名抗日巾帼英雄赵一曼,青年时期在家乡组织妇女解放同盟会;九一八事变后主动请缨奔赴东北抗日前线,指挥自卫队、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成为震慑日伪的“红装白马女政委”;被捕入狱后,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她誓死不屈,没有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赵一曼曾在战场上写下七律诗《滨江述怀》,表达她的人生追求与革命理想:“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从诗中可以看到她为国为民弃“小家”的崇高家国情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气概,虽历艰难困苦仍对抗战充满必胜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全民族抗战的热情以星火之势燎原全中国。1938年,湖南省嘉禾县11名年轻女子面对四起的战火烽烟,深感“安处后方,未能尽国民一分子之责,实愧对数百万健儿浴血壕堑”。于是,她们联名请战,按下鲜红的指印,发出“金戈铁马,愿增巾帼之光;白水黑山,渴饮倭奴之血”的豪壮誓言,彰显出民族危难之际,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觉醒意识和使命追求。

  抗日战争时期,女性以超越性别限制的勇敢与担当,生动地塑造了崭新的巾帼英雄形象,平等地与男性英雄形象一起成为承载民族精神的时代载体,也激发了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以来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历史进程。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边缘走向中心是重要的时代特征

  巾帼英雄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深刻展现出女性在公共领域的能力和价值。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到民族救亡的斗争中,在社会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通农妇、女工、知识女性、大家闺秀等各阶层的女性都投身到抗战中,她们活跃在前线作战、后方救护、生产建设、后勤保障、宣传动员、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为民族解放贡献了“半边天”的伟大力量。巾帼英雄文化的叙事,自此全面地、系统地从传统走向现代。

  巾帼英雄形象从“贤良淑德”彻底转向民族大义、使命担当等新内涵。社会各界积极宣传巾帼英雄的事迹,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公开表彰和嘉奖抗战女英雄,将她们树立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典范。著名的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14岁从印尼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逐渐成长为骁勇善战的女游击队长。1940年4月,她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唁电中称赞她“不仅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社论称赞她是“中国民族英雄的最光荣典型”。

  抗战时期巾帼英雄的形象也被编入戏剧、歌谣、宣传画等,深深融入民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如,1932年田汉创作的独幕话剧剧本《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同社会阶层的七位女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故事,突出了女性在民族危机中的觉醒与革命精神;1938年由桂涛声、冼星海作词作曲的歌曲《在太行山上》,用“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歌词讴歌了女性作为母亲和妻子,舍小家为国家的大义担当与家国情怀。

  抗战时期的巾帼英雄文化,重塑了公众对女性的认知,重新标定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巾帼英雄”的称谓高度肯定了她们的伟大贡献,“巾帼英雄”成为那个时代最闪耀、最鼓舞人心的文化符号之一。巾帼英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推动女性从社会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抗战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变革时期,血与火的洗礼,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崭新巾帼英雄形象,极大地丰富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巾帼英雄的概念和内涵。抗战时期的巾帼英雄形象和事迹为其后的巾帼英雄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范式,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巾帼英雄文化成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从屈辱一步步走向复兴。

  今天,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重新审视抗战时期的巾帼英雄文化,不是简单的纪念仪式,而是唤醒民族自信、校准时代精神、重塑文化自信的深层对话。让我们在传承、弘扬、发展、创新巾帼英雄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跨时空的精神共鸣和文化激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半边天”的磅礴力量,书写出新时代巾帼英雄文化的壮丽新篇。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

  注: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校级课题(YX2020-01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妇女报特刊 3抗日战争时期巾帼英雄文化的主题、内涵与特征 ■ 高歌2025-09-03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