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妇救会的贡献与经验启示

■ 王向梅

  ·阅读提示· 

  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团结全国妇女参与抗日救亡的群众性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逐步在全国各地成立。妇救会组织妇女支援前线、参与根据地建设,同时关切妇女权益,推进妇女解放。妇救会既是党的妇女工作方针政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载体,也是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深度融合的历史见证,对后续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 王向梅

  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是团结全国各族妇女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群众性组织。妇救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团结广大妇女,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爱国救国宣传,为抗日队伍提供军需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为挽救民族危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这不仅彰显了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在民族解放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宝贵且深刻的经验与启示。

  应运而生的妇女抗日救亡群众组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迅速兴起抗日救亡运动,社会舆论强烈要求抗日,推动民族的觉醒。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一宣言》的影响下,曹孟君、王枫等组织成立南京各界妇女救国会,史良、沈兹九等发起成立上海妇女界救国联合会,刘清扬、郭建恩等组织成立北平妇女救国会。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发布了《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号召边区妇女组建各级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了《妇女工作大纲》,确定了妇女工作路线是建立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

  在党的妇女工作方针指导下,从1937年冬开始,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各级妇救会,广泛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工作。1938年3月,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会);晋察冀边区也成立了“以抗日救国并谋求妇女解放为宗旨”的妇救会。其后,晋绥、晋东南、冀鲁豫等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妇救会。各级妇救会、妇联会的成立,使原有的各类妇女救亡组织的名称和目标任务更加统一,妇女组织从自发、分散状态走向组织化,有力地推动了边区各界妇女群众团结抗日的行动,也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全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妇救会的主要贡献  

  在党的领导下,妇救会肩负起组织团结边区妇女群众积极投身抗战与根据地建设的历史重任。为组织动员妇女走出家庭、投身抗战,边区各级妇救会深入群众,发挥妇女在基层的独特优势,开展了深入细致、扎实有效的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有力推动了广大妇女民族意识和自身解放意识的觉醒。

  妇救会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支前运动。妇救会将支援前线作为首要任务,成为抗战物资与人力的“补给线”。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沦陷区,妇救会组织广大妇女以多种方式支援军队:一方面,组建纺线织布、缝制军衣、军鞋等的妇女小组,夜以继日地为军队提供补给。同时,组织妇女成立慰劳队、救护队等,在前线、驻扎处或后方医院慰劳战士,在后方优待照顾军属。另一方面,妇救会组织妇女直接参与前线抗战和武装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或缺的巾帼贡献。妇救会除了动员大量妇女参与一线抗战外,还广泛组织妇女参加自卫军和民兵,配合正规部队进行抗日斗争。1940年,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有女自卫队员158万多人。

  组织妇女参与抗日根据地建设也是妇救会的重要职责。全面抗战以来,妇救会响应各级党委号召,组织妇女参与抗日根据地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建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加剧。1943年,妇救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将组织动员工作的重心转向生产劳动,文化教育工作也更加强调生产技能培训等方面。妇救会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冲破旧的世俗观念,克服缠足等带来的体力上的困难,参加春耕秋收劳动和各种生产自救活动,并主动担负起开荒种田、植树造林等艰苦劳动。妇救会动员根据地妇女通过纺织、养猪养鸡、养蜂养蚕等家庭副业,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提高了边区妇女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关切妇女权益保障和推进妇女解放是妇救会的重要使命。在组织妇女参与抗战支前和根据地建设的同时,妇救会从妇女的切身利益出发,反对家庭虐待和旧式婚姻压迫,调节婚姻家庭矛盾,倡导放足和社会参与,关怀妇幼健康,引导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宣扬妇女的人格独立和社会价值等,使边区政府关于保障妇女权利的政策能够深入人心。这既推动了妇女自身的解放,提高了妇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又拉近了妇女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将零散的妇女力量凝聚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成为抗日救亡和根据地建设的强大动力。

  妇救会的经验启示  

  妇救会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既是党的妇女工作方针政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载体,也是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深度融合的历史见证。它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组织动员妇女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对后续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妇救会的成立及发展,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运动的重视与坚强领导,是党将妇女解放纳入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整体布局的生动实践。党的领导是妇救会成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动员妇女群众参加抗战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高度重视通过妇女组织发动妇女群众,不断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上决定加强中央妇委力量;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妇女工作大纲》,要求各级党部建立妇女部和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妇女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区、村,妇女救国会迅速建立起来,而且妇女救国会的领袖通常是党委妇委会的成员。1937年底,晋察冀根据地的阜平县、完县(现顺平县)等相继成立妇女抗日救国会。1939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关于发展妇女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级党委下的妇女部和妇女运动委员会,使之成为各级党委内最重要的工作部门之一。在中共中央和妇女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妇救会组织根据抗日形势的变化,密切配合边区政府的工作,迅速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纲领且拥有广泛会员基础的抗战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妇女组织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妇救会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央妇委的领导和重视,与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工作配合密切,拥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行政设置与边区各级党组织的设置相对应。通常包括边区、县、区、村四级妇女抗日救国会,各级妇救会除了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受边区行政委员会及上级妇救会的领导。各级妇救会由各级妇女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并设置执委会作为闭会期间妇救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妇女代表大会通过的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组织章程,各级妇救会组织均设有主任,总体主持妇救会的工作,另设组织、宣传、生活改善、武装自卫等部门开展具体工作。这些组织建设经验是党领导妇女工作的宝贵财富。抗战胜利后,妇救会根据革命形势需要改称妇女联合会,继续团结引领广大妇女为民族解放作出贡献,也为后来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妇女参与妇救会的抗战救国运动,体现了女界的家国责任和伟大力量。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妇救会遍布各县、区、村,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1938年,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之初吸收了17.4万妇女会员,抗战期间扩大到27万人。妇救会的成立及其规模的迅猛发展,充分表明了妇女的抗战力量是伟大的。广大妇女通过妇救会参加各种抗日救国活动、生产运动和根据地建设,为民族解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显著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妇救会作为根据地仅次于农救会的第二大群众抗日团体,集中体现了妇女的家国责任和伟大力量。

  妇救会既是抗战时期党联系妇女群众的关键纽带,也是妇女群众融入时代洪流的重要途径;其历史表明,党始终将妇女解放视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通过领导妇女参与民族解放斗争为其开辟解放道路,又通过妇女解放的实践为革命事业贡献巾帼力量。尽管妇救会随时代发展而发生蜕变,但其承载的妇女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仍在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中传承发扬、熠熠生辉。

  (作者为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左图为妇女纺线。右图为1933年,日军进犯华北,长城抗战打响。华北妇女界代表深入喜峰口前线劳军,四位女士特地手捧着战士的大刀,拍下了一幅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妇女报特刊 4抗日战争时期妇救会的贡献与经验启示 ■ 王向梅2025-09-03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