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历时14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女性的抗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从伤痛中觉醒,组建妇女组织、参与救亡运动,实现从“家庭角色”到“民族战士”的跨越。她们直接参战、投身动员与文化抗战、守护大后方,贡献卓著。其担当推动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传承民族精神,也为新时代女性价值实现提供启示。
■ 魏雪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历时14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女性的抗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广大女性从承受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伤痛中逐渐觉醒,奋起抵抗侵略。她们既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更是抗战的重要参与者,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铸就独特的女性担当。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打破桎梏:从“家庭角色”到“民族战士”的身份突破
社会环境是女性思想觉醒的催化剂。抗战前,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相夫教子”是女性的主流定位。日本侵华战争使大量女性家破人亡,传统家庭结构松动甚至瓦解。民族危机成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驱动力。抗战全面爆发后,前线兵员、后方生产与社会服务缺口巨大,急需女性填补物资生产、伤员救治等空缺,动员女性参与抗战成为当务之急。
抗战时期的进步期刊《妇女生活》提出“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相结合”的思想,让妇女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人”的抗战责任。广大女性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华民族的解放,才有中国妇女的解放。走出家庭,参与抗战,保家卫国是必然选择。
组织化参与是女性力量凝聚的关键。在政治动员、政策支持及民族意识觉醒的推动下,女性的抗日行动从早期零散的个体行为,转向系统、协作的集体抗争。1935年12月,上海妇女界救国联合会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抗日统一战线。该组织通过动员妇女参与战地服务、募捐劳军、生产支前等活动,形成覆盖陕甘宁边区、鄂豫边区、重庆等地的组织网络。不同阶层、地域的女性突破身份与空间限制,汇聚成跨阶层、跨地域的抗日力量。众多女性实现了从“家庭角色”向“民族战士”的身份突破。
多维担当:抗战时期女性担当的实践路径
觉醒后的中国女性,从直接抗战到后方支援,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篇章。
女性直接参与军事斗争。抗战爆发后,女性以“直面炮火”的勇气投身抗战。东北抗日联军中“八女投江”、海南琼崖纵队的娘子军等故事广为传颂。她们用生命证明女性能在武装斗争中扛起使命。
女性投身社会动员与文化抗战。诸多女性以“思想武器”唤醒民众,成为凝聚抗战力量的重要纽带。抗日根据地的女干部、女教师等将教育与救亡结合,开办“妇女夜校”。白天她们是生产能手,夜晚点亮油灯教妇女认字,讲解“为什么要抗日”“妇女能做什么”,让农村妇女成长为“有觉悟的支持者”。
女性守护抗战“大后方”。随着大批男丁奔赴前线,农村妇女主动接过生产的重担。陕甘宁边区及华北等地农村妇女承担生产重任,组成互助组织保障粮食生产。在家庭维系中,女性同样不可或缺。她们抚养烈士遗孤,照料伤员家属。
历史回响:抗战时期女性担当的时代传承
抗战女性的担当跨越时空,在妇女解放、性别平等、民族精神传承与女性价值实现层面持续释放能量。
参与抗日救亡的过程,也是女性不断成长和获得自我解放的过程。不少女性走向军事和政治前台,带动更多女性为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妇女解放的内涵深化,妇女的解放必须以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为前提,并与之相结合。
抗战时期的女性担当,促进了性别平等。当女性既能持枪作战、传递情报,又能开荒生产、组织动员,“女性的能力边界”被重新定义。这为新中国性别平等实践奠定了基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抗战时期的女性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战地医院中照料伤员的女医护,克服物资匮乏、恶劣环境甚至生命威胁,坚持救治伤员;抗疫中逆行的女医护,直面病毒、逆行而上,承担高强度的诊疗与防护工作。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共鸣。
抗战时期的女性担当证明,个人价值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女性在救亡图存中找到自身定位,在奉献中赢得尊重。新时代女性无论在科研、教育还是服务行业,只要以“担当者”的姿态主动作为,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抗战女性留给当代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这场伟大胜利时,不能忘记抗战中广大女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0月30日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妇女的作用不可替代。”新征程上,广大女性传承弘扬抗战精神,勇于担当、乘风破浪,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