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抗日战争中的青春力量

■ 刘爱章 李扬

    王二小纪念馆里展示的王二小画像,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

    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阅读提示

  抗战时期,无数青年不畏强敌、挺身而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投身抗日救亡伟大斗争,用行动诠释了不怕牺牲、浴血奋斗的精神。回望青年救国会与儿童团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不仅能让我们铭记历史,更能为新征程激扬青春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 刘爱章 李扬

  抗战时期,无数青年不畏强敌、挺身而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亡伟大斗争,用行动诠释了不怕牺牲、浴血奋斗的精神。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青年救国会与儿童团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不仅能让我们铭记历史,更能为新征程激扬青春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青年救国会:助力抗战军事动员与后方社会建设的双重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为更广泛、更有效地团结和组织全国各阶层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洪流,改变青年运动组织分散、力量薄弱的局面,193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把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中来,把建立为发扬文化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广大的青年运动,当作自己为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最中心任务。”该决定发布后,全国各地的共青团陆续改造成为青年救国会(以下简称青救会)。

  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在延安召开,此次会议确定了青救会的中心任务是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青救会会员数量大幅增长:1937年4月时会员仅20万人,至1941年7月已超过100万人。在抗战进程中,青救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坚持把组织抗日武装,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作为首要任务。为确保军队兵员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各地青救会积极进行思想动员和组织动员。在思想动员方面,青救会依托《中国青年》杂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帮助青年学习。1939年《中国青年》复刊后的创刊号上,刊登了朱德给西青战工团的演讲《青年要学会打仗》,为青年投身抗战指明方向。同时,青救会深入青年生活,适时举办以抗日救国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分析抗战形势,揭露日军暴行,进一步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抗战决心。在组织动员方面,青救会组建起脱产半脱产的革命武装,并为这些武装开展各项训练,使队员在必要时顺利过渡到抗日队伍中。为培养“既能打仗又有文化”的青年革命战士,青救会创办安吴堡青训班,吸纳爱国青年入学。根据学员特点因材施教组建游击连、农民连、艺术连等不同连队,为敌后抗战提供了充足兵源。

  二是积极推动后方社会建设,在普及教育与发展生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边区与抗日根据地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为落后、学校数量少的问题,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满足青年战时教育需求,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西北青救会主任冯文彬在《论青年的学习》一文中,借用列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勉励青年重视学习,并明确学习内容和方向。

  青救会以抗战文化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文化教育,“到1940年,小学校就增加到1341所,学生激增到43625人”,许多青年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抗战思想觉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面对自然灾害和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号召,青救会积极响应,动员青年开展生产运动,成立变工队、互助组等生产互助组织,钻研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组成开荒队,种植洋芋、谷子等,极大增加了粮食产量。青救会响应号召拥军爱民,动员青年为前线部队运送粮草、弹药并募捐钱财物,保障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为解决前线军人的后顾之忧,还组织青年为抗属和烈属提供生活帮助,如代耕土地、送粮送柴、照顾伤病等,解决了军烈属的实际困难,激发了前方战士的战斗意志。

  儿童团:以多种抗战行动锻造成为中华民族少年先锋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带来的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提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目标。其中,动员和组织儿童参加抗战,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是重要一环。

  1938年10月,西北青救会在延安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将儿童团纳入青救会团体会员,并单独成立抗日儿童团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对儿童工作的领导,1940年3月,中央青委通过了《关于儿童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各地青委要以儿童工作为自己中心工作之一。”此后,各抗日根据地县以上的青救会普遍设立了专门领导儿童工作的儿童部(科),带领儿童参加抗日救国。

  一是儿童团投身抗日与后方建设,成为抗日救亡的一支生力军。在青救会的具体领导下,儿童团围绕抗日救国宣传、拥军优属支援前线、参加根据地建设、深入开展“五不”运动等积极发挥作用。在抗日救国宣传方面,组织儿童剧团、歌咏队、舞蹈团等进行文艺宣传演出,讲述八路军的英勇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利用贴标语、讲演、散发传单等方式宣扬抗日救国道理。那些用简单文字写成的标语,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家卫国”等,虽笔触稚嫩,却传递出抗日的坚定决心。在拥军优属支援前线方面,儿童团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前线战士的敬意与支持。组织“给前线叔叔写封信”活动,鼓励前线战士安心作战,带给战士们精神慰藉;筹集军需物资送达前线;参加八路军救护工作,悉心照料与看护伤病员。在参加根据地建设方面,儿童团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他们与大人一起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植树造林,把生产劳动当作自己重要的一课,虚心学习农业劳动技能,促进了根据地生产。

  二是儿童团织就“隐形防线”,有效削弱日伪军的控制力。儿童团成员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根据地织就了一张“隐形防线”,他们通过站岗放哨盘查汉奸、侦察敌情传递消息、协助破坏交通扰乱敌人,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儿童团站岗放哨的地点是防范敌人和汉奸渗透的关键位置。他们手持红缨枪,按时上岗,没有通行证或路条的可疑人员绝不放过。儿童团成员传递消息方式独特,有鸡毛信、火速信、一般信,放牛郎王二小的故事、儿童英雄李爱民智送鸡毛信的故事广为流传。由此儿童团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为科学制订作战计划提供了依据。在协助破坏交通扰乱敌人方面,通过在铁路轨道上放置石头等障碍物,拧松铁轨上的螺丝,迟滞日军列车通行。

  回望历史,青救会与儿童团的英勇事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担当意识和团结力量,在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新征程上,青年一代更应传承这份精神遗产,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新时代,争做无愧于历史与时代的先锋。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批准号:23VSZ061)和天津师范大学教改项目(编号:JG01224067)阶段成果。

中国妇女报特刊 4回望抗日战争中的青春力量 ■ 刘爱章 李扬2025-09-03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