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党柏峰 高亚菲
在陕西省延安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土地上,延安红色家风馆宛如一座闪耀着光芒的精神宝库,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一封封红色家书,仿佛带着先辈们的体温与情感,穿越时空而来;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像是历史的眼眸,默默凝视着过往……
把思念埋在心底
推开展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醒目的大字:“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展馆里102位革命者的家风故事,每一段都彰显着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延安红色家风馆讲解员冯旭说。革命先辈为了投身抗战,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告别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和相濡以沫的爱人,带着坚定的信念踏上抗日征程。
“‘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这是左权将军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冯旭说,“战争期间,他提笔给母亲和妻子写下了一封又一封家书,每一封都饱含家国情怀。”
旁边的展板上是左权将军写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写完这封家书不到三天,左权于1942年5月25日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左权牺牲后,组织担心其年迈的母亲无法承受丧子之痛,便隐瞒了消息。直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南下时,朱德总司令下令所有入湘部队一律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权将军的母亲,老母亲这才知道,儿子已经为国捐躯7年了。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忍住悲恸,老母亲请人代笔为儿子写下祭文。
烽火中藏着牵挂
走进“革命爱情”展区,这里的一封封家书是战火年代里最动人的情话。“抗战时期的夫妻,大多‘聚少离多’,一封信要走十几天,纸短情长,写满放不下的牵挂。”延安红色家风馆馆长高婷说。
1941年,彭雪枫和林颖在战火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结婚3年,夫妻二人在一起相处时间才不到半年。即便如此,彭雪枫仍然坚持给妻子写了近90封书信。“他的信十分浪漫。”高婷轻声读着信的内容,“‘数月以来,月色如画,惟少一月下谈心的你,可谓辜负良夜太甚。’您看,铁血将军也有这么温柔的一面。”
向隅和唐荣枚的故事则多了几分温暖的烟火气。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向隅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来到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员。夫妻二人生活在土窑洞里,并肩携手投身抗战音乐的教授和创作中。
1939年7月1日,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巧的是这天也是党的生日,夫妇二人希望毛主席能给他们的孩子取个名字。但他们知道主席工作非常忙,不好意思去打扰,这时孩子的舅舅柯蓝主动为他们代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里这样写道:“我们的小孩——一个男孩——是七月一日生下来的,因为他刚巧在伟大的日子里进入了这伟大的时代,我们希望得到您的光荣给他取一个名字……”
信写好寄出后,没想到18天后向隅和唐荣枚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复信。“取名延生如何?如以为不妥,请你们自己拟出两三个,我替你们选择一个。因忙迟复,是以为歉!”收到复信的二人高兴又激动,起名虽说是件小事,毛主席字里行间的关心却跃然纸上,温暖人心。从此他们的孩子便取名向延生。
走出展馆,延河水静静流淌,像在继续诉说那些家风与爱情的故事。革命先辈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着国家尊严和山河无恙。正是这份义无反顾的担当,让一封封家书、一张张照片有了温度,汇成了滚烫的家国记忆,铸就了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