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韩亚聪
今天是教师节,每当这个时候,那些曾点亮我们求学之路的身影便会浮现于记忆深处——或许是课堂上循循善诱的讲解,或许是失意时温暖有力的鼓励,这份跨越时光的师生情谊,始终温润人心。
教师之于教育的分量,之于国家未来的意义,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曾有一句精辟的论述:“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自己心中的“好老师”,他们可能样貌不同、教学风格各异,但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好的师德师风,甘当人梯的情怀,尊重学生的理念。这也是总书记所殷切嘱托的,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职业,这份奉献背后,更需要全社会给予温暖的支撑与坚实的保障。“教得好”与“生活好”从来不是割裂的两面,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所谓“生活好”,本质上是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清晰可见的成就感,在社会上有发自内心的荣誉感,真正让教师成为一份让人羡慕、受人尊崇的职业。
近年来,教师工资待遇持续提升,乡村教师住房得到有效保障,一系列尊师惠师政策出台,职称评定政策不断优化,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社会环境极大改善。在这些方面,很多教师有着切身体会,感受到了国家的真心实意。
但仍有一些难点和痛点,制约着教师安心从教。比如惩戒权问题,很多教师面临着“想管不敢管、该管不会管”的困境。还有一线教师负担重的问题,很多教学以外的工作繁杂而耗时,一些重复性的检查、评比、留痕、会议接连不断,让人分身乏术。
这些问题不是个案,好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开展教师减负工作,不断清晰惩戒权的边界,政策的温度与力度,正在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让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核心是“教书”。让教师从非教学琐事中解脱出来,回归三尺讲台的主业;让教育摆脱形式主义的干扰,回归立德树人的本位,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始终把一线教师的需求放在心上、把他们的声音听进耳里。
唯有多走进校园、贴近教师,主动倾听他们的“急难愁盼”,精准对接他们的实际需求,才能让政策制定既避免“纸上谈兵”的空泛,也杜绝“水土不服”的尴尬,真正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教师安心育人的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