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妇联创新推出党建带妇建“美家美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项目,以“家庭”为最小治理单元,以“妇女”为关键参与主体,通过“美家”(幸福家·360)行动与“美妇”(巾帼智@她)行动双线并进,组建“巾帼哨”“巾帼雁”“巾帼红”等队伍,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熙爽
清晨,薄雾未散。宝山村的蔬菜大棚内,阿婆阿婶们已经开始忙碌。
没多久,村妇联主席王艳辉挎着筐子走入大棚。“张婶,听说您和老伴拌了几句嘴。最近咋样,和好了没?”“刘姐,孩子下半年的学费够不?家里有没有难处?”几句暖心的问候快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引出村民的“烦心事”。
“如今,村里的蔬菜大棚不仅是助力大伙增收的‘钱袋子’,还是化解村民家庭纠纷的‘谈心坊’。”王艳辉高兴地说,“家庭关系和谐了,大家干事业的劲头更足了,日子也是芝麻花开节节高。”
以家庭为切入点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这样的场景在长春随处可见。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妇联创新推出党建带妇建“美家美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项目,以“家庭”为最小治理单元,以“妇女”为关键参与主体,通过“美家”(幸福家·360)行动与“美妇”(巾帼智@她)行动双线并进,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以家庭为阵地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近日,长春红旗街道同德社区的“家风小课堂”又开讲了。长春电影制片厂退休职员陈学洁讲述了长影人如何用光影记录时代、用角色传递真善美的经历,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家风故事,传递出“好家风就在一餐一饭、一帧一画”的深刻道理,生动的讲述吸引周边居民驻足聆听。
说家史、诵家书、讲家训、传家风……如今的长春,各类家风活动遍地开花。这是长春市妇联启动幸福家·360行动,推出“家·文明”“家·服务”“家·纾困”三大工程的实践缩影。
如何以家文化为笔,绘就社会治理的温暖底色?长春市妇联培树“最美家庭”、举办家风主题展等活动,让优良家风浸润人心;依托“幸福联线·相遇长春”等品牌,树立新时代婚恋观;组织干部家属参与廉政教育活动,让廉洁清风吹入千家万户。
聚焦广大家庭在育儿指导、家政帮扶等领域的迫切需求,长春市妇联推出“三百计划”——推动百所学校与社区结对共建、培育百名家教指导师、开展百场相关活动,打通科学育儿“最后一公里”;同时,促进“春宝贝”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提升长春市家政服务水平,让每个家庭的需求都能得到温暖回应。
服务落地之余,市妇联还聚焦困难女性与家庭,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防线。“我们设立了60多个‘宝妈车间’等女性就业服务点,通过‘基层妇联报需求—市级妇联派培训—行业协会发订单’模式,深化困难女性及家庭帮扶机制。同时,大力探索家事纠纷化解机制、推进爱心妈妈驿站建设,以家庭‘小细胞’赋能基层治理‘大格局’。”长春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丛中梅表示。
激活“她力量”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张院长,这钱我们不能收,谢谢您的好意……”长春铁路小区的一间出租屋内,小圆的母亲眼眶微红,婉拒了长春市朝阳区妇联执委、长春恒康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张海波送来的5000元。
“大姐,这钱是给小圆的助学金,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学业。”张海波坚定地说,“孩子的学费我们负责,您的后续治疗我们也会持续跟进,有‘娘家人’在,就没有跨不过去的难关!”
这一幕是长春市妇联组建的“巾帼哨”队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生动写照。市妇联将妇联干部和“三新”领域女工作者拧成一股绳,组建“巾帼哨”队伍,构建了“1+N”四级执委联动体系。
一名市级执委牵头,联合区、街道、社区三级多名执委,共同组成百个服务小分队,深入长春的大街小巷。每名队员都要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精准约访、定期回访举措,摸清妇女群众的生活情况。一旦遇到问题,小分队要迅速展开行动,联合民政、法院等相关部门和专家智库、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向困难女性及家庭送关爱、送服务、送希望。
这样暖心的队伍,在长春不止一支。“巾帼雁”以妇女典型为引领,开展大学习大宣讲活动上千场,带领广大女性听党话、跟党走;“巾帼红”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伍,传递党和妇联的温暖,惠及万千家庭……三支队伍相辅相成、层层发力,助力众多女性缓解生活压力,激发广大家庭向上向美的内生动力。如今,这份温暖而强劲的巾帼力量,正为长春基层社会治理开创新局面、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