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禹诚指导学生开展“智能小车”项目。
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孙雅君听学生分享借助AI修改后的诗歌。
受访者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在未来媒体大会上。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不仅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革新教育内容,更深刻推动学习方式与教学范式的系统性变革。面向未来,积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AI深度融入教育场景、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们纷纷主动迎接挑战、紧抓转型机遇,将传统讲堂变成融合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兼具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的创新育人空间。就此,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门采访了三位女教师,听她们分享拥抱AI、革新课堂的生动实践,就如何在技术加持下守住教育的人文温度给出了鲜活答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
AI时代当老师,
要以技术为器、人文为本
“技术对高校教学的冲击从未停止,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模式。”自2007年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业、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以来,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已深耕高校新闻教育领域十八载,在她的话语中,既有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也有身为教育者的笃定坚守。
在周敏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教学范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智能化”的转型。“AI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个性化算法,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教育体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她也清醒地意识到技术的“双面性”,“搜索模式被问答模式替代后,学生的思维可能出现跳跃或断代,如何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又不让同学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社科或者交叉学科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关键品质与能力,成为教学关键。”
这种思考让周敏探寻到教育核心,“要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创造者。”她强调,当下课堂不仅要教学生“会用善用”AI工具,更要引导他们形成对技术的社会认知,如人工智能伦理等。
在周敏给本硕博学生开设的国际传播、人际传播、新媒体研究等课上,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师生围绕“AI生成新闻的真实性判断”“算法偏见导致的伦理争议”展开讨论,从国内外深度伪造事件到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一个个鲜活案例和角色决策模拟,让学生在思辨中既有智能传播时代的产品意识,又筑牢伦理底线。
面对学生“仅靠采写编评技术不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焦虑,周敏积极引导他们向数据新闻、AI内容生成与审核、计算传播、互联网治理等新兴领域拓展,并常与学生围绕技术加持下“做什么才对”“做什么有意义”展开探讨,认为“这才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方向”。
“AI应用在新闻生成中,能做自动化写作、数据挖掘和音视频内容生成,但人类的价值判断、创造性表达和人文关怀,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她常对学生说,“人工智能极速发展的态势下,人文社科会更加凸显自身的优势和重要性。”
挑战面前,学院也敏锐、勇敢地探索发展方向。作为学院本科教学、科研、学科发展方向的负责人,周敏和同事们一起率先探索交叉学科育人模式,并于今年9月牵手北师大人工智能学院,招收首批“传播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本科生,为智能时代的媒介融合发展、人机传播、智能产品设计开发等领域培养人才。
“我们学院也是国内最早引进智能传播专业的学院之一,学院的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在为积极适应这个时代、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周敏说,“在院长带领下,我们和人工智能学院、科技公司合作,不仅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更给学生提供了‘技术+人文’的全面学习体验。”她介绍,学院发起中国VR/AR创作大赛、AI与未来媒体创新大赛,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领域的创新项目,还面向行业从业者开展公益京师大模型媒体应用创新工作坊,帮助传统新闻人掌握技术工具,适应行业新需求。
作为“纯粹的技术乐观主义者”,周敏始终认为,技术不是威胁,而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动力。“提高自身本领、加强伦理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同时积极拥抱技术,才是应对变革的正确姿态。”
周敏也在用18年的坚守与创新,持续诠释着新时代的教师使命——以技术为翼,以人文为魂,助力学生在智能时代找准方向,成长为担当数字中国建设重任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孙雅君
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
学习引导者与合作者
几分钟内为几十份作品生成细致的分析报告,让教师能快速掌握全班学生在创作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短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帮学生精准定位不足,激发创作动力;促进师生围绕AI反馈进行深度讨论,让课堂互动更有质量……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孙雅君的公开课《AI赋能诗歌写作》上,AI对教师和课堂的赋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AI融入课堂教学后,教师从教、授课有哪些新体验?作为校课题组核心成员,孙雅君立足语文教师视角,分享了“变与不变”的心得。
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形态、手段、工具,不变的是教育的使命和方向,对此,孙雅君深表认同。她以课堂实际教学为例介绍:“在以往的诗歌写作课堂上,受45分钟课时所限,很难对每位学生的作品逐一进行细致点评并给出针对性修改建议。而在如今的《青春之歌》诗歌写作课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课前,学生自主创作初稿;课上,AI大模型会从‘意象鲜活度’‘情感饱和度’‘修辞适配性’等具体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并生产评价报告。”
“有学生写:‘青春像一朵花’,AI就会给出提示:意象较常见,可尝试结合具体场景,如‘青春是操场边倔强的野菊,风里摇晃却从不弯腰’增强画面感与独特性。”孙雅君发现,学生能依据AI评价报告,清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学生向她反馈:“AI的建议很具体,让我知道应该在哪里修改,改完后真的感觉自己的诗变好了。”
当然,她还会组织学生围绕AI反馈展开小组讨论。“有学生质疑AI对其诗歌中‘青春是断线的风筝’的评价,认为AI不能理解‘自由与迷茫并存’的深意。”这时,孙雅君便会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评价标准背后的文学逻辑,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思维训练。
但这些变的只是教育的“形”,如各学科从传统课堂变为“线上线下融合+人机协同”的新模式。“教育的‘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从未改变。”孙雅君总结道。
同时,正是“AI承担了机械性评价、资源整合等工作,让教师得以从‘知识唯一传授者’的单一角色中走出来,转型为‘学习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也真正转向注重思维培养、价值塑造的‘深度育人’新场景”。
当前,孙雅君仍在探索AI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她还建议搭建校内AI教学资源库、鼓励教师记录“AI应用日志”,助力更多教师成长。
“AI是工具,是桥梁,而教育的初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技术的助力下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这是她作为AI时代语文教师的坚守,也是她对“AI时代如何当教师”的最好回答。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禹诚
做“爱”与“智”同行的
职教引路人
“现在的实训课,学生得先过AI安全测试关。”走进实训车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禹诚指着设备上的二维码说道。她告诉记者,这是学院联合企业开发的实训安全认证系统,是学生进入车间的“第一道关”,学生扫码答题,必须通过安全知识智能评估才能解锁安全密钥。之后,实训设备才能获得通电,开启实训。
小小的二维码,是学院职教课堂变革的“小切口”,更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显著变化,即“教学场景的重构、技能需求的升级以及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在禹诚看来,人工智能对职教的冲击,本质是“教与学”逻辑的重构,传统“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正被虚拟仿真、自适应学习等技术瓦解。她举例道,在一项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中,学生曾因遇到陌生品牌的PLC编程陷入困境,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借助DeepSeek快速完成了PLC编程、通过了项目测试,最终全员被企业提前录用。
这种变革,自然倒逼教师角色必须转型——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赋能者”。“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更要善用数字工具搭建真实工作场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禹诚说。
为尽快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学需求,禹诚积极参加各类“人工智能+教育”“数字素养提升”专题培训,还主动将AI工具引入自己的《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智能制造基础》等多门课程教学。
看到有些学生从小便精通电子产品使用,禹诚就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出《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在线课程,通过“徽章制作”等数字化趣味任务,让学生在设计、编程、加工的全流程中掌握创新技能。课程上线半年,超过6000名学生选课、线上互动超过1.9万次,个性化的作品精彩纷呈,其中十八景纪念徽章更是被博物馆收藏。
“学生最着迷的是徽章背面的二维码制作。”禹诚展示道,每个二维码都关联着一段学生主播的主题微视频,从“致敬家乡”到“致敬母校”,个性化表达层出不穷。令人惊喜的是,通过课程培养的学生团队研发的“管道机器人”,在国际数字化人才创新技能大赛中斩获最高奖。
禹诚带领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开发的“AI评价助学平台”项目,更是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学生通过扫描专属二维码进入系统后,平台会自动记录完整操作日志,再结合传感器数据、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及系统智能分析等多渠道信息,全方位采集学生在知识理解、操作规范等维度的表现,最终生成动态“技能画像”。如对编程强但测量弱的学生,推送精密测量技术强化包;对进度滞后的学生,触发教师干预预警。有学生反馈:“感觉老师比我还懂我的短板。”
“这说明AI工具能解放时间,但创新的火花仍需教师点燃。”禹诚说。
“我无法告诉学生将来会面临什么,但我们可以让教育和AI同行,破解学生技能成才的密码。”32年职教生涯,从黑板到云端,从扳手到代码,对禹诚来说,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育人初心的执着。“AI与‘爱’同音,智能时代的教育,就是要让技术与爱同行,用智慧唤醒更多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