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食堂内,“妈妈员工”们井然有序地工作着。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禹城
早晨7点,校园里书声琅琅,穿过拱式的红砖连廊,餐厅里的妈妈们穿戴齐整地进入工作间,开始为孩子们准备当日三餐。“我们把每片菜叶都摘下来用盐水浸泡,再一叶一叶洗,让每个孩子都吃得干净,让家长都放心!”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妈妈食堂”粗加工组的王翠萍妈妈精心清洗着手中的蔬菜。
校园食品安全一直备受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关注,如何让学生们吃得好、吃得安全一直是学校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据了解,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已有200余所学校推出“妈妈食堂”,聘请“妈妈”来食堂当员工,“妈妈员工”已达900余名。“妈妈食堂”不仅破解了学校食堂运营难题,更让“妈妈味道”成为校园餐饮模式的创新典范。
从“后厨禁地”到“透明厨房”:学校食堂的管理密码
2023年8月,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迁至新址,食堂扩招时,一群陪读妈妈主动报名,因素质高、懂学生饮食需求,同时能够破解学校餐厅员工选聘困境,“妈妈食堂”正式落地。
如今,食堂60余名员工中,30多名是在读学生的妈妈。校长田晓东介绍说:“高三学生毕业,陪读妈妈随迁离开;高一学生入学,新的陪读妈妈加入,形成‘动态补充’的良性机制。”
学校依托“妈妈员工”构建起“天然监督网”,充分发挥出妈妈们照顾孩子经验丰富的优势,“妈妈员工”深度参与食材进货、清洗、打饭、餐具消毒、餐厅环境消杀等校园餐饮全流程,以“给自家孩子创造安全饮食环境”的标准严格执行,发现问题可直接向学校反馈,保障用餐卫生安全。
妈妈们不仅为孩子们的饭食层层把关、关注餐食如何健康搭配,还提议学校推出“每周限定餐”,将自家孩子喜欢吃的菜品做出来让其他孩子品尝。
从前在麻辣烫窗口,如今已是库管员的刘利勋妈妈看到如今孩子们的餐食干净、可口,倍感欣慰,她说:“我给孩子们盛饭会随时问他们觉得口味怎么样,第一时间做出调整,保证每餐都兼顾营养与美味。”
从“旁观者”到“守护者”:陪读妈妈“持证上岗”
“早晨我陪孩子一起到校,亲手为孩子们备餐,比在家还干净,保证让所有的妈妈放心。而且每周还有双休,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宋佳男妈妈的孩子正值高三,她道出了众多“妈妈员工”的心声。
大多数陪读妈妈因专注照顾孩子,缺乏外出工作时间,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入“妈妈食堂”后,她们既能兼顾陪读需要,又能补充家庭收入,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妈妈们实现了从“小家妈妈”到“大家妈妈”的身份升级。此前,她们生活重心仅围绕“小家”与孩子,社交圈狭窄。进入学校食堂工作后,她们摆脱了“全职陪读”的单一标签,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同时,妈妈们与孩子“同校作息”,可同步吃饭、了解学校动态,通过自身工作向孩子传递“勤劳、负责”的品质,促进了亲子关系良性发展。高一新生冷涵予在食堂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说:“每次吃饭都有妈妈的味道,感觉好亲切。”
从“备选”到“必选”:餐厅与妈妈实现双赢
“我家住得远,父母不能送饭,以前经常点外卖、吃泡面对付,重油重盐,还担心不卫生。现在食堂的饭菜荤素搭配,既营养又实惠,我午饭和晚饭都在学校吃。”高二二班的沈姿彤开心地说。
据了解,二十四中学食堂餐品的定价为10~15元,设有小份餐,餐中米饭管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消费能力,真正实现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安心。
“现在2197名学生中95%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在食堂用餐。”田晓东自豪地说。
田晓东介绍,学校“妈妈员工”的年龄构成相对年轻化,工作起来比年龄大的员工更加亲切、灵活,又比“小年轻”更懂得照顾人。这让“妈妈食堂”在提供餐食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用心、用情、用爱”的情感慰藉。
“下一步,学校将会推动更多家长参与监督,共建更温暖、更可靠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田晓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