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曼:用文字挽留岁月里的地质芳华

■ 口述:李曼 作家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李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驻会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届驻校作家。著有散文集《栀子花开》,纪实文学集《女地质队员》。

  ■ 口述:李曼 作家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集《女地质队员》,于近日出版后,便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聚焦中国地质行业女性群体的作品,由9个系列故事组成,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们的青春与奋斗。

  “女地质队员是地质史上出现的特殊群体,她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地质事业奉献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作家李曼谈及创作初心时,眼神中满是敬意,“当我翻阅泛黄的老照片,听前辈们讲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名字与故事时,心灵深受震撼。我只想让她们的青春与奉献被看见,让她们用坚守铸就的地质精神,在祖国的山河间传承。”

  在细节中捕捉真情实感

  创作之初,我陷入现实与理想的拉扯。那些女钻工,如今最小的已年过六旬,年长者已逾七旬。我该怎样以文学的名义,寻觅往昔岁月的回甘?

  当我辗转联系到86岁的廖钧时,她颤抖的双手紧握我的瞬间,便让我明白了这场写作的意义。在江西省南昌市解放西路地质大院,她翻出了一套压在箱底的蓝色工装,那是她1954年在江西大余西华山时穿的。她抚摸着袖口的磨破处,眼里泛起泪光。正是这样带着体温的细节,坚定了我记录的决心。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地质队搬迁遗失资料、受访者记忆衰退、各地方言的隔阂,都像勘探路上的顽石,考验着我的耐心。

  在云南采访时,女钻工夹杂“棚棚”“考澜”等方言的讲述让我屡屡碰壁。我请当地文联的朋友翻译,逐句核对,才理清了菠萝地的钻探趣事。我像地质队员排查矿脉般,用老照片、旧工牌唤醒沉睡的细节,在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中捕捉真情实感。

  在创作迷雾中寻找矿脉

  真正的煎熬始于案头。面对80万字素材,我如同站在茫茫荒原,不知如何开凿路径。文档里反复删除的文字,书房里无声的叹息,都在诉说创作的困境。

  那些日子,我常在公园的角落独坐,松花湖的迷雾、攀枝花的钢城、昆明的雨雪,在眼前交织。最艰难时,我对着电脑屏幕一周没有写出一个满意的段落。那些相似的钻探经历,如何写出灵魂?深夜翻阅采访笔记,我看到黑龙江女钻工周秀兰所说的一句话:“零下30摄氏度的雪地卸车,睫毛都结着冰碴儿,可姐妹们的歌声比钻机还响。”这句充满力量的表述,让我找到了叙事的突破口,那就是在艰苦中发掘诗意。

  文友叶浅韵的话点醒了我:“蜿蜒的河流才最美,险峻的峭壁藏风光。”我开始理解,创作的卡顿恰是沉淀的过程,正如地质队员在荒野中等待矿脉显现,我需要在素材的岩层中耐心寻找叙事的矿脉。我尝试用地质学的“地层分析法”梳理素材,将不同地域的故事按“环境层”“事件层”“情感层”分类,终于在杂乱中理出了清晰的脉络。

  让文字带着地质的温度

  路径清晰后,我意识到,写作不仅是还原历史,更是传递温度。作为“地质二代”,我深知严谨是本分。丈夫三年的钻工经历给了我鲜活参考,但我明白性别差异带来的体验不同。我踏遍江西、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亲历极寒雪原与热带山林,记录下那些被风沙掩埋却依然闪光的瞬间。

  我本着尊重历史和受访者意愿的原则,反复筛选、取舍采访素材,合理艺术加工。江西女钻工的“无人操作”钻井、吉林女钻工的雪地恋爱、黑龙江女钻工的雪地卸车,我力求呈现出地域特色,避免重复。我还在《重忆荒原》记录下了一位90岁女地质专家徐筱如参与“两弹一星”发射基地勘查的往事。

  写作时,我会保留讲述人的语言习惯,如东北方言、云南彝族方言,引用钻工自创歌曲和俗语顺口溜,尊重各地对“钻机机台”的不同称呼,让读者感受地质工作的惊险艰苦,也看到地质队员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

  为了呈现真实的地质风貌,我请教钻探工程师,弄明白了“金刚石钻头”“泥浆循环系统”等专业术语,甚至跟着勘探队体验40天野外生活。站在20多米高的钻塔下,感受着机器的轰鸣和金属的铿锵,我才真正理解了女钻工们所说的“与钻机共舞”的含义。

  在叙事上,我也刻意保留了生活的肌理。东北方言里的“贼冷”,云南彝族的“小卜少”,钻工们自创的歌谣,都被我小心翼翼地嵌入文字。这些带着体温的表达,让故事变得可触可感。当我写下“钻机隆隆响,井架刺破天”,仿佛看见那些年轻的身影在井架下穿梭,她们的笑容比阳光更灿烂。我不想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铁姑娘”,而是努力捕捉她们个性的闪光点:有人怕蛇却敢爬20米钻塔,有人爱美却甘愿风沙拂面,正是这些真实的矛盾让我书中的她们立体丰满。

  历时四年创作,如今,当我抚摸那些泛黄的采访笔记,仿佛能触到女钻工们掌心的老茧;当笔下的文字流淌成河,我看见她们的青春在纸页上重新绽放。地质工作教会她们坚毅,文学创作让我懂得共情。那些在恶劣环境中迸发的生命力量,那些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都通过文字沉淀为永恒。

  所谓“抢救性写作”,不仅是抢救历史记忆,更是打捞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精神财富。

  书稿交稿那天,我站在窗前眺望远山。女地质队员的身影与群山重叠,她们的故事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藏,经过文学的冶炼,终成照亮未来的精神之光。

  作为一名地质作家,如何挖掘地质文学的深层含义,让地质行业之外的人了解、理解、支持地质工作,使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在历史的长轴上留下痕迹并传承,是我始终认定的写作方向。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口述 7作家李曼:用文字挽留岁月里的地质芳华 ■ 口述:李曼 作家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