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抗战题材电影肩负打捞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与凝聚集体情感的文化使命。《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生还》《营救飞虎》打破传统叙事,挖掘女性心理嬗变、主体意识觉醒轨迹,展现女性从生存本能到主体建构的个体化觉醒路径,将女性互助提升到生存共同体的高度,赋予女性记忆传承者新身份。为抗战题材电影创新提供思路,女性叙事展现的力量也是抗战精神本质的体现。
■ 肖辉馨 郭静
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发展历程中,抗战题材电影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更肩负着打捞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与凝聚集体情感的重要文化使命。近期,随着影视创作理念的革新与社会对女性议题关注度的提升,抗战题材电影在女性叙事方面呈现出全新的探索方向。《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生还》《营救飞虎》四部抗战题材电影相继上映,打破传统叙事的桎梏。这四部作品未将女性角色符号化、边缘化,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嬗变过程、生动展现了女性主体意识从萌芽到觉醒的完整轨迹,以及女性在历史记忆传承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观众呈现出抗战历史中女性群体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与行动力量。
女性觉醒的个体化路径:从生存本能到主体建构
在传统抗战题材电影的叙事框架中,女性角色要么为受难者,要么是符号化的英雄,其觉醒过程往往缺乏细腻的心理铺垫与现实逻辑。而《南京照相馆》等四部影片则打破了这一局限,细致刻画了女性在战争环境中,从最初基于本能的生存诉求出发,逐步完成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行动”的转变,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女性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蜕变。
《南京照相馆》中的林毓秀与《东极岛》中的阿花,是创伤驱动型觉醒的典型范式。她们在经历了难以承受的创伤后,完成了认知与行动的双重蜕变,但二者的觉醒过程有所不同。林毓秀作为艺人,在日军占领戏院时,她本能地继续演绎《穆桂英挂帅》,试图以技艺作为乱世中的护身符。《东极岛》中的阿花,随着亲友牺牲等绝望经历的叠加,反抗动机逐渐从复仇升华为守护家园。
与林毓秀、阿花的创伤驱动型觉醒不同,《生还》与《营救飞虎》则提供了另一种女性觉醒的范式。《生还》中12岁的抗联女兵李童的觉醒体现在对生还意义的理解深化——从个体生存渴望升华为对集体生命的守护。而《营救飞虎》的三家姐则已呈现觉醒完成的形象,她以寸头造型和神枪手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剪发时眼角的泪光等细节,暗示了从渔家女到战士的蜕变历程。
女性互助的群体网络:战时生存的韧性共同体
在传统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情谊往往处于边缘,甚至被简化为姐妹情深的情感点缀。而近期上映的四部影片则将女性互助提升至生存共同体的高度,展现了战争语境下女性群体的协作力量。《南京照相馆》中赵宜芳与林毓秀的关系演变,是女性个体互助的经典样本。从最初因身份差异产生隔阂,到在极端环境中逐渐转化为相互扶持、生死相依。这种互助不仅有情感温度,更有理性支撑。《生还》则通过抗联被服厂女兵群像,展现了更广泛的女性互助图景。角色各有分工,但共同指向集体生命的延续这一核心目标。婴儿“金灿烂”的设定尤为意味深长,象征女性通过孕育与守护延续生命希望的力量。这种互助不再是个体间的情感联结,而是升华为对整个群体生命延续的共同责任。
《营救飞虎》与《东极岛》则从不同维度,补充了女性互助的多元形态。《营救飞虎》中的三家姐,既是战术层面的领导者,也是情感层面的守护者。这种刚柔并济的互助方式,既体现了女性在战斗中的专业能力,也保留了女性的情感特质,让互助关系更具层次感。《东极岛》通过细节暗示了女性集体互助的存在。阿花作为村老大收养的女儿,其身份本身就象征着非血缘家庭联结;她带领妇女出海时嘹亮的吼声、粗壮手掌抓握缆绳的力量感,这些画面虽简短,却折射出女性在集体行动中的凝聚力,她们通过渔业生产、物资运输等方式,为抗敌提供了底层支撑,这种隐性互助同样是战时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
女性记忆的历史传承:从见证者到记忆载体
在传统抗战叙事中,女性多被定格为历史暴行的见证者,其角色局限于承受苦难;而《南京照相馆》等四部影片则赋予女性记忆传承者的新身份,她们不仅亲历历史,更通过记录、阐释与传递,将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记忆媒介,在历史书写中获得了主动话语权。她们的抗争不仅是为了当下的生存,更是为了让下一代远离战争、传承和平。这样的行动逻辑,让女性的抗争超越了个体与时代的局限,具有了更长远的历史意义。
尽管四部影片在艺术表现上各有得失,如《南京照相馆》以克制的视听语言与心理深度见长,但部分情节稍显刻意;《生还》以个体视角还原历史温度,但群像刻画仍有提升空间;《营救飞虎》以动作场景塑造女性力量,但人物背景铺垫不足;《东极岛》以粗粝质感传递生命力,但叙事节奏略显松散。它们共同构建了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叙事的多元图景。这些影片对女性叙事的探索,不仅为抗战题材电影的类型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更启示我们,女性叙事所展现的在绝望中坚守尊严、在黑暗中守护微光、在遗忘中刻下印记的力量,正是抗战精神最本质的体现。
(肖辉馨为山东女子学院副教授;郭静为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注: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传媒类专业‘五能’‘四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编号:Z20220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