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记忆
从2019年起,我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出版《女性文学年选》,至今已经持续6年,从这些选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女性写作的持续成熟,也可以看到新时代女性生活的巨大变化。2021年主办“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向大众读者推荐优秀的女作家及关注女性生活的优秀图书,说到底,我希望通过性别调查、年选、好书榜等方式,扶持女性写作者,尤其是那些无名的素人写作者及青年女性写作者,进而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普及。
时代变迁中的性别观调查
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工作,要从哪里说起呢?还是从1995年说起,那时候我还没有真正开始女性文学研究,但对国内出版了大量女性文学丛书的盛况印象深刻,还常常关注央视的《半边天》栏目。书籍和电视节目让我从不同渠道感知到女性文学、女性问题的重要性。
时间转到2000年,我开始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在那3年间,我逐渐确认了自己对女性文学的热情。2004年,我的博士论文题目选定为《女学生与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经历了不缠足、兴女学、剪发、进入现代学校读书等重要事件,我从第一代女作家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等人的经历中看到了女性解放运动对于个人命运的重大改变。博士毕业后,我的论文获得了第三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出版后获得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博士毕业的10年间,我的研究兴趣转向当代女性文学创作。2018年,我面向当代作家发起了“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之所以发布这个调查,原因当然在于整个社会女性意识的崛起,作为研究者,我希望了解作家们的性别意识。这个调查受到了作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收到137位作家的回复,覆盖了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作家群体。调查实录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为当代作家的性别观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存证。5年过去,我们的阅读和创作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哪些与女性有关的问题令人印象深刻?2023年10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5年前参加过问卷调查的作家们进行了回访,与活跃在当下文学现场的不同代际的71位女作家和65位男作家进行了一场有关生活、阅读、创作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同题对话,听取到更加多元、更加真实的声音。
“新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年选
由性别观调查延伸出来的工作是推动“新女性写作”的发展。2019年,《十月》杂志联合我共同推出“新女性写作专辑”,专辑中,我和北京大学的贺桂梅教授就当代女性写作流变进行了对话,专辑收录了包括翟永明、林白、叶弥、乔叶等作家的小说、诗歌及非虚构新作。2021年和2023年我和《十月》杂志再次合作推出“新女性写作”专辑;2024年,我在《花城》杂志主持“新女性写作专栏”,集中推介当代青年女作家作品;2025年则以“新女性写作专辑”形式再次推出。“新女性写作”致力于呼唤新的女性写作美学、新的女性写作者出现,也呼唤作家们写下中国女性自己的故事。希望写作既要不制造女性身份焦虑,也要直面当代女性的时代生活。6年来,“新女性写作”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现场重要的文学潮流,涌现了诸多优秀女性写作者。
从2019年起,我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出版《女性文学年选》。《2019年中国女性文学选》于2020年7月出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女性文学年选。我希望选出新时代的女性文学年度佳作,既关注当代文学中卓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家,也要扶持这个时代新锐写作者,这也是当初出版的动机。2019年至今,年选工作已经持续6年,从这些选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女性写作的持续成熟,也可以看到新时代女性生活的巨大变化。出版以来,重要媒体都对女性文学年选给予了高度关注。从2023年起,我们把女性年选分成了两本,即女性小说选和女性散文选,以期更好地贴近当下女性的生活。年选有着良好的读者群落。这些年,我收到过世界各地的读者和研究者对这一年选的反馈以及研究采访。尤其让我欣慰的是,它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有一次,我的研究生在美甲店看到了我们的年选,被翻得卷了边了。年轻人开心地发信息给我,当然,我也很受鼓励,因为一直以来,我最希望的是更多的读者能读到我主编的年选。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
2022年8月,我的专著《小说风景》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颁奖词提到了“在既往经验与当下创作的观照中,彰显女性意识的整体性洞见”。得奖固然重要,但研究中的女性意识被看到对我来说更为珍贵。说到“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这是中国第一个女性文学书单,是我从2021年开始主办的。每年与女性生活有关的文学书籍众多,的确需要有专业人士和专业读者推荐,这样才可以更为畅通地进入大众视野。但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后来,我想到师生共读的方式,和研究生团队共同推出“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其实就是以读书会的形式推荐我们读过的好书。“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每一年度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榜单,每年还会评选年度榜单。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作为研究生导师,我把这个书单当作文学批评的课堂实践。4年来,团队中的年轻人们得到了长足的成长,有些成为优秀的青年小说家,有些则成为崭露头角的批评家。作为导师,我也在和年轻人的讨论中了解到青年人的阅读趣味、女性意识的崛起,了解到世界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
2025年是推出“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的第四年,我们推荐了许多国内优秀的女作家、新锐作家的作品,同时也介绍了不少海外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包括英、法、日、韩、意等国的优秀作品。2025年1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第一次举办了线下颁奖礼,60多位著名作家、出版家和批评家都前来参与,俄罗斯和法国获奖作家也发来了获奖感言,那天晚上,我很感动。说到底,我希望通过年选、好书榜等方式,扶持写作者,尤其是那些无名的、青年女性写作者,进而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
当然,我也做了其他一些有趣的尝试。比如主编了一本与女性生活相关的“光”主题图书。2024年出版的《拿起笔,制造光》,聚焦女艺术家们的生活;2025年推出的《她的泥泞,她的光》,是致敬女性劳动者的作品,书中记录了女性劳动者的形象,以及她们的自我书写。我希望大家既能看到女性劳动者身上历经的“泥泞”,也能感受到她们身上闪耀的“光泽”。
女性文学的传播与普及
除了在学校开设的《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外,我在B站也开设了带有普及性质的女性文学课,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女性文学。我一直认为,文学不只是文学本身,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女性文学研究应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每一个女性的生活紧密相连。我近期出版的学术专著《重塑姐妹情谊:社会性别意识与现代女性文学谱系的构建》是在当下语境中重新理解新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另外,我也有意识做女性文学的普及工作。比如2022年出版的《我看见无数的她:跟女孩们聊文学和电影的30个夜晚》,是试图和年轻人一起,重新解读那些文学作品与电影。
所有与女性文学相关的工作,背后都有一个原点:世界妇女大会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年轻的我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好奇,让我渴望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探索过程中,我首先对自身、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对所从事的教学和写作工作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时,我也很欣慰地看到,因为自己的工作,更多青年人爱上了女性写作、爱上了写作,爱上了文学阅读与文学研究。
最近,我的博士论文要再版了,遵照编辑的建议,我起了个新书名《开启她世纪:女学生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年)》。这个书名是我此刻对于100年前女性写作的理解。100年前的女性前辈就像手持火炬的人,她们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面。我们受益于她们的写作,是她们让我认识到从事女性写作、女性文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在20年的女性文学研究工作中,我切实体会到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也促使我更为深入地思考中国女性文学的道路。固然,我们需要向世界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建构深具中国风格的女性写作,也要探索中国女性文学的独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