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黎晴
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是湘鄂西、湘鄂川黔两个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湘西北第一个、全国第一批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地,是桃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斗争的奋斗之地。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4000多名英勇的桃源儿女跟随贺龙参加红军、八路军,全县为革命牺牲者达15670多人。追溯历史的脉络,走进桃源县时,也走近那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而那段历史里,还有个无法被抹去的名字——梨树垭。
一
从桃源县城驱车前往梨树垭,一路穿山越岭,透过车窗俯瞰,一幢幢高耸的楼房,一块块肥沃的良田,一座座高矮的山头次第扑入眼帘。
梨树垭村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龙潭镇北部山区,村子里的红军梨树垭革命活动纪念馆中的一幅幅图文资料记录了贺龙元帅和红二军团与梨树垭人民的历史渊源。
1914年秋,18岁的贺龙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投入到反对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的斗争之中。1916年3月17日,时年20岁的贺龙带领20位和他交好的青年壮士,连夜奔往芭茅溪,与路过的吴玉霖一道依靠两把菜刀,夺得九子毛瑟枪12支,缴获了贵重的盐巴与货物,并将4500公斤盐巴分发给贫苦人家,还用缴获的两箱铜钱制作了200套军服。随后,正式成立了由贺龙任总指挥的桑植“讨袁军”。
此后,贺龙于1926年率部投身于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并以总指挥之任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之后,返回桑植,开辟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巩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贺龙还曾亲自带领便衣侦察分队,乘船溯沅水而上,在小洑溪弃舟登岸,经蒋家坡、龙三桥、龙潭,前往湘鄂西边区革命根据地,多次途经连接桃源、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要道的梨树垭。
1934年12月,贺龙作为红军领导人,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率部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带领的红二、红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从大庸踏上悠悠征程,以一天70公里的速度,经慈利灰溪河、洞溪河、大庄坪、汪家峪、丁家坪进入桃源边境的梨树垭、徐家坪、丁家坊、枣儿垭、杜家坊等地,途经龙山石拱桥,夜宿佘家坪、三阳港、龙潭桥一带,先头部队在三阳港人陶国强的积极向导下,以优势兵力于17日凌晨对国民党罗启疆守军发起猛烈进攻。战斗处于僵持阶段的紧要关头,贺龙亲率后援部队进入阵地,针对敌情作出四面包围的周密部署,在敌崩溃之际,集结重兵予以追击,在追歼途中,贺龙一眼识破逃敌沿路拋撒银元的缓兵之计,命令部队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击,经过短短一天时间的短兵相接,红二、红六军团歼灭罗启疆部两个团,击溃一个团,一举重创敌军,并兵分两路,直取桃源县城和桃源县境东部枫树、陬市以及鼎城的河洑等乡镇,兵围常德,这就是著名的浯溪河战斗大捷。
而后,红二、红六军团在梨树垭活动期间,开展了打土豪、开仓、放粮、修桥、筹饷、扩红等革命活动,并书写标语、进行革命宣传,在梨树垭一带的剪家界、湖田界播撒了革命的火种。贺龙还将临时指挥部设立在老庚朱作皆家,多次开会研究、部署军事行动方案,在梨树垭整训集结数日后,访贫问苦,惩处劣绅……先后有父母因病早丧、帮地主做长工身强体壮的邹金堂等数名从拖象溪赶来的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跟着贺龙当红军”,成为桃源苏区响亮的口号和鲜活的旗帜。
在三阳平原,耕耘栽种的农民丢下了犁耙;在西安深山,砍伐树木的工人抛弃了铁锯;在陬溪之滨,鸬鹚、杨洲的渔夫卖掉了木船……从沅江两岸、武陵雪峰之山,不约而同地汇聚在红军的旗帜下,在红军大部队两进桃源期间,有4000多名英勇的桃源儿女跟随贺龙转战南北,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
红军梨树垭革命活动纪念馆内外的那一座座古铜色的红军雕塑,为一代代后人和一批批慕名前来的游客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些赞颂红军和梨树垭的民谣:“雄鸡叫,红军到,腰里别着盒子炮;不要穷人钱与宝,只杀劣绅和土豪。”“梨树垭,有天险,助力红军打胜仗;梨树垭,有担当,帮助红军筹饷粮;梨树垭,好儿郎,跟着贺龙闯四方;梨树垭,好风光,红色传承美名扬……”
桃源人民还创作了大量歌颂贺龙和红军的歌谣,将对贺龙的深情厚谊融化在歌声之中。在陬市酒铺岗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酒铺岗,美酒香,湘鄂古道路茫茫;密林深处马蹄响,贺龙雄狮逞豪强。”
……
一首首深情的歌谣,承载着老区人民对贺龙元帅的深厚感情与永恒怀念。桃源作为革命老区,之所以能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不懈、赢得胜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桃源地方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争、不畏牺牲的成果。而这一切,也与贺龙元帅的直接指挥与深远影响密不可分。他的统帅风范和领导魅力,始终激励着桃源儿女在革命道路上坚定前行。
不觉步入村部后山,春从碧山下,茶馨重峦顶,拐入林间探幽,拾级而上,寻声陶然且徐行。只见古树群落分别耸峙在周围的山头上,由成片的梓树、枫树和茶栀树依依簇拥,挺立于天地之间。再从这被誉为“松杉四季园”之地缓缓走出,经亭阁矗立、梨峰与清水湖交臂相拥的弯弯茶道,眼前突然一亮——默默地幽踞在朱家塆峡谷里的这株银杏树,生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仰望31米高立地顶天的千年银杏,雄伟的身躯尚需四人依依牵手才能合抱。梨树垭流传着一则“银杏树下结老庚”的佳话——还是在贺龙年少时,因砍伤桑植洪家关恶霸地主欺压乡邻凌辱妇女的儿子而离家出走,经大庸过牛车河在羊儿堉饭铺歇脚时,结识了江湖义气浓厚的小伙子朱作皆,并应邀前来朱家塆做客。当晚二人在桐油灯下互交根底,当讲到生辰八字时,朱作皆告知:“我是丙申年(1896年)三月廿一日出生的。”话音刚落,贺龙惊吼一声:“你比我只大一天呀,我们算是老庚啰!”朱作皆一听非常高兴:“那文常兄弟你是三月廿二日的生人?”“那还有假?”贺龙把胸膛拍得嘭嘭响。朱作皆默了默神后提议:“我俩真是前世有缘!明天早上辰时,就请屋旁的白果树(银杏树)做证,我俩结老庚,要不要得?”贺龙连连点头首肯。第二天一早,贺龙和朱作皆在银杏树前撮土为香跪拜“白果爷爷”,结为生死之交,随后二人结伴在苗叶溪开始了两年的凿洞挖金生涯。闲暇之时,贺龙常与朱作皆前往三牛坪、拖象溪、剪家界、团鱼溪、梨树垭的杨万典等其他老庚和朋友家,帮忙插秧、割稻、砍柴,为日后带兵打仗筹军饷、共赴国难,夯筑了坚实的基础。
沉浸在“银杏树下结老庚”的故事里,睹物思人,觉得气宇轩昂的银杏树就是贺龙元帅的化身!抚摸着皮肤粗糙泛黑而又散发清冷气息的树干时,山风吹来,一枝枝青翠的嫩叶发出簌簌的声响,上上下下一波波翻卷,仿佛旋涡里的水花向峡谷幽幽的山湾里奔涌……
当几缕晨曦冲破帷幕时,皇皇银杏置身在沸腾的云海,宛若一座永不沉没的导航灯塔。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