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粟黍到杂交水稻:《粮食史话》揭秘华夏农耕文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其中的“黍”是什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又是什么?在我国很多地方,“吃饭”的含义就是吃米饭或吃面食等主食,无论是米还是面,都源于粮食作物。对粮食的敬重、对土地的敬畏,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小读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有这么浓重的主食情结吗?别急,中国食物系列之《粮食史话》这本书会为你解答所有的疑惑。
夏秋时节,马路边、荒地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就是小米的“直系”祖先《粮食史话》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讲述了中国人筛选、种植、食用粮食的历史、大事件及其演变,以及相关的植物学知识。这些历史变化都围绕一个关键词——效率。从春秋战国时期小米成为餐桌主力,到宋元时期水稻称雄,再到明清时期美洲粮食如番薯和马铃薯涌入中国,每一次粮食种类与种植技术的变革,都与提高能量生产效率和能量获取效率紧密相关,体现了人类的生存智慧。
《粮食史话》从商周时期一路延展至现代,跨度近三千年,囊括了众多文献史料,保障内容的专业性。同时,书中融入了大量民间传说、趣闻轶事及与中外粮食相关的故事,极大地增添了趣味性,深入浅出地传递科学知识,还结合植物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剖析了粮食背后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揭示了粮食与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此外,书中还配有75张各个时期人类种植粮食的图片,多角度呈现中国粮食历史,适宜小读者阅读理解。
本书作者史军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在植物学领域造诣颇深,同时身兼中国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多重身份,长期致力于植物学、农业史等领域的科普工作。此前,他已凭借中国食物系列之《水果史话》《蔬菜史话》等多部畅销科普佳作,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本书已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