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一嘉
“这日子没法过了!”“离!现在就离!”……类似这样激烈的争吵场景,在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湖法庭几乎天天上演。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金山湖法庭的法官们,恰恰负责审理全区家事纠纷。令人惊讶的是,面对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矛盾,该法庭最终成功化解的家事纠纷比例竟高达80%。
当清官遇上难断的家务事,他们手中究竟握有什么秘密武器?
十二指标“拆”透情感密码
在法律层面,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是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那又如何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呢?
走进金山湖法庭调解室,调解员陈姐正拿着笔在一张表格上仔细勾画。这不是普通表格,而是法庭的“秘密武器”——婚姻状况评估表。
金山湖法庭工作人员介绍,在离婚纠纷案中,调解员会先行了解情况,填写“婚姻状况评估表”,表中有12个项目,如“与对方父母、亲友关系”“双方交流沟通情况”“是否存在家暴”等,每项2到10分,调解员通过细致问询、社区走访、多方印证后会逐项打分。12项核心指标,如同12个探针,深入婚姻肌理。
“分数不会说谎,”工作人员说,“70分往上,感情底子还热乎,咱们就想办法暖回来;40分往下,婚姻确实走不下去了,得帮他们好聚好散。介于40分和70分之间的,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定。”
这张表能将“感情确已破裂”这一抽象的法定条件,化为清晰可见的数据坐标。“它像给法官递了一副透视镜,”工作人员解释,“案子再复杂,看一眼评估分数和结果,症结所在、风险大小、调解方向,心里就有底了。”
法理情理“拆”解千千结
然而,表格只是“地图”,真正的“征途”要靠调解员用智慧和耐心去“丈量”。
“我曾调解一对结婚近40年的夫妻,男方坚决要离。最棘手的是‘夫妻共同债务’到底如何算。这个问题法律专业性极强,光靠讲情理容易‘隔靴搔痒’。所以,我第一时间请承办法官一起上阵,联手调解。”一位资深调解员说。
“法官拿出法条和案例,掰开揉碎地给双方讲清楚,法律上怎么认定,讲得明明白白,这叫‘释法’。我紧跟着法官‘打配合’。我结合他们40年的风风雨雨——从当年白手起家的不易,到共同养育孩子的辛苦,再到携手迈过中年的种种坎儿,把‘理’和‘情’揉在一起讲,帮他们疏通心结,这叫‘明理’。法官讲的是‘法理’,我讲的是‘情理’,我们俩一唱一和,目标就是把这块最硬的骨头给啃下来。”
双方真正沟通的意愿被调动起来了,才算是真正摸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了这个“根”,后面谈解决方案就有了方向。
“判决简单,但调解是很难的,需要抽丝剥茧厘清问题。”尤其离婚牵涉未成年子女,影响更为深远。
“在另一起案件中,我给这对夫妻婚姻评估表评分为56分,显示婚姻陷入危机。我们重点进行了‘挽救性’调解。虽因经济争议僵持最终未能挽回,但考虑到这对孩子成长和双方发展都不利——婚生子未成年,未来抚养权、抚养费、探望权等问题仍需持续沟通,调解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工作人员补充道,“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调解过程的铺垫,双方离婚后相处反而趋于融洽,关于子女的各项事宜也能协商解决。”
“情绪激动甚至扬言轻生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时稳住双方情绪就是第一道‘防火墙’——必须先把‘火’灭了,才能谈实质问题,防止事态升级。”调解员们笑称自己是“多面手”,“我们不光是调解员,还是调查员、心理咨询师。调解过程中,我们尽力把事实理清、把问题摸透,即便最终走向判决,也能为法官节省大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