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雨瑜们的意义,正在于为后来者点亮了一盏灯。她们在灶台这方天地写下:所谓厨神,从来不是男性的专属称谓,而是对热爱与坚持的最高奖赏。

《一饭封神》:女子掌勺,亦镇得住沸油江湖

■ 莫兰

  ■ 莫兰

  这届女厨师“杀”疯了。2025年夏天,美食竞技综艺节目《一饭封神》首播即出圈,微博指数峰值达4685.9万。小厨挑战大厨,已足够悬念与精彩,但女厨师们的各怀绝技,则更为抢眼。尤其是“90后”女厨师屈雨瑜一路过关斩将,在最后巅峰对决时独辟蹊径,将米饭化身甜品,用冰水加盐手动制冷,以一道姜汁冰淇淋与炖蛋的冷热双拼完美收官,也将沉甸甸的总冠军奖杯捧入怀中。

  谢霆锋那句“天才”的赞叹,不仅是对屈雨瑜这道菜品的肯定,更是对一个固化认知的击破。长久以来,“女性不能当大厨”的刻板印象左右着行业肌理与公众认知。而这档综艺中女厨师们的集体亮相与女冠军的诞生,如劲风驱散了偏见的迷雾,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灶台从不局限性别,厨艺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刻板印象的形成从来不是偶然,而是体力迷思、文化惯性与行业壁垒共同编织的牢笼。在大众认知里,后厨是“力量的战场”——数公斤的炒锅需要臂力支撑,高峰时段的高强度出餐需要耐力维系,这些都让“女性体力不足”成为否定其大厨资格的常用“论据”。

  更根深蒂固的是文化偏见,传统社会将女性烹饪限定于“家务范畴”,职业厨师则被赋予男性化特质,媒体塑造的“大厨”形象也多为男性,进一步强化了“厨房是男人领地”的认知。

  行业生态的壁垒更显现实:后厨刚性的等级制度、无节假日的工作时长,以及“热厨归男、冷厨归女”的隐性分工,都让女性的晋升之路布满荆棘。数据显示,尽管女性已占据全国餐饮从业者的61.9%,但女性厨师仅占3.6%。这种悬殊背后,正是系统性偏见的缩影。

  而《一饭封神》的价值,正在于用鲜活的实践撕开了这些偏见的裂缝。屈雨瑜的夺冠之路本身就是对刻板印象的逐项驳斥。面对“女性抗压能力弱”的质疑,她在沙漠、草原等极端环境的外宴经历中,练就了“在不稳定中创造稳定”的应变力,在决赛中无制冰设备的突发状况下,她的冷静调整远比性别标签更有说服力。针对“女性缺乏创意”的误解,她用鸡蛋演绎的“五重奏”给出了答案:客家蛋饺的家常创新、蛋清面条的形态突破、“马赛克包”的奇妙造型、蟹钳炸蛋的风味融合,每道菜都展现着超越性别的味觉想象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节目中的女厨师群像——米其林一星主厨曾怀君深耕川菜30余年,将“宋·川菜”带上星级宝座,打破广州米其林粤菜垄断格局;“化学系靓厨”郑紫欣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却转行做厨师,把分子料理玩成了“实验室艺术”;西安高新洲际酒店前行政总厨董嘉琪,曾在北美应聘铁板烧师傅时,被六轮面试轮番“刁难”,只因她是女性。最终,她铲平了所有质疑,成为那家餐厅史上第一位女铁板烧师傅。

  她们的存在证明,女性不仅能当大厨,更能在传统与创新的维度上为中餐注入新活力。

  女厨师的突围,本质上是厨艺实力对性别标签的胜利,这种胜利或将影响行业生态。屈雨瑜的职业轨迹极具代表性:从冷厨起步时遭遇“你根本不是厨师”的嘲讽,到主动加班承担双倍工作量,最终让主厨主动打破性别门槛,为后续女厨师开放热厨通道。她研发的二十四节气菜单与“水上宋宴”IP,将美食与人文艺术融合,推动厨师从“后厨匠人”升级为“文化传播者”,也证明了女性主厨的视角能为餐饮带来更细腻的食材理解与更开放的文化表达。

  《一饭封神》的启示不止于餐饮行业,更关乎对“性别能力论”的全面反思。当我们惊叹于屈雨瑜30分钟完成的创意鸡蛋料理时,实则是在见证“能力不分男女”的朴素真理;当曾怀君用30年功力诠释川菜精髓时,我们看到的是“坚守”这种不分性别的宝贵品质。

  当然,一场综艺的热度无法彻底消融行业积弊,后厨的性别平等仍需长期努力。但屈雨瑜们的意义,正在于为后来者点亮了一盏灯。她们在灶台这方天地写下:所谓厨神,从来不是男性的专属称谓,而是对热爱与坚持的最高奖赏。曾怀君总结得更为豪爽:“女子掌勺,也可以镇得住沸油江湖!”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所言,好的厨师要有“让味蕾记住的能力”。这种能力,只与匠心相连。当更多女性冲破偏见,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更丰富的味觉体验,更是一个更公平的职业生态与更开放的社会认知。毕竟,厨房的终极奥义是创造美味,而美味无关性别。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看点 5《一饭封神》:女子掌勺,亦镇得住沸油江湖 ■ 莫兰2025-09-25 2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