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芹:重现历史深处的中国母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范语晨

    人物简介:常秀芹,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影视导演,摄影家。著作《河水洋洋:黄河滩区乡村振兴影像图志》入选“第五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优秀科研成果”。担任编剧、导演的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被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国家影像典藏工程”永久收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范语晨

  “母亲为我起名叫利利,她希望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记事起我就只知道小朋友、阿姨,不知道什么是父母”“给八路军养的第一个孩子叫福星”……

  翻开中国妇女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母亲——抗战时期胶东乳娘乳儿口述史》时,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未曾料到,会刹那间被这些口语提炼而来的小标题直击内心。这些朴素之至、却有着强烈情感冲击力的话语,打开的是抗战叙事中鲜少被关注到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的300多名哺乳期妇女,无私哺育了在战争中出生的1223名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

  因为偶然的机缘,影视导演、摄影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常秀芹走进了这片宏大叙事中的“空白之地”,通过8年之久的“抢救式”采访,以电影与口述史著作两种呈现形式,完成了对胶东乳娘、乳儿群体经历与命运的还原。

  接通常秀芹教授的电话,与她谈起采访过的那些年迈的乳娘和乳儿时,她的语气依然不平静——有时兴奋得滔滔不绝,有时哽咽至语塞,亦有由衷的感佩与难言的遗憾。交谈间,时光似乎穿越回80年前的烽烟之中。那些奔赴前线的女战士是如何割舍下骨肉情深? 许多童年没有见过亲生父母的乳儿们,还有将他们养大的乳娘们,在一生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温情与创伤? 从她的回答里能够看出,这场时光深处的探访,于她而言,是一次无比难忘的学术挑战,更是一次对抗战岁月的重识与致敬。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这部口述史成书之前,胶东乳娘的故事首先是通过您编剧、执导的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2021年)引起关注的。您最早是因为什么契机,关注到胶东乳娘、乳儿这个群体的?

  常秀芹:我关注到胶东乳娘这个群体最早是在2018年。当时与我同住一个小区的新华社山东分社副总编邓卫华曾因工作原因常驻过胶东,他邀请我拍摄一个10分钟的乳娘题材短视频。但在短片筹备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意义,远远不是一个短视频能够承载的。于是在2019年初春,我和邓总初步商定了选题方案:先拍一部高规格的10分钟版短片,再拍一部40分钟的纪录片。就这样,我的工作单位山东艺术学院与新华社山东分社共同努力,申请了山东省委宣传部的部分资金支持,完成了短视频和纪录短片,并有幸获得了国际奖项。

  但在这之后,一位乳儿去世的消息让我下定决心要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地去拍摄那些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乳儿和当事人。2019年6月,我在北京采访了乳儿徐永斌,没想到三个月后就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这对我触动非常大! 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又急迫的使命感——乳娘、乳儿这个群体正在离开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而今,我采访过的所有乳娘均已离世,也有乳儿在离开我们,这也更加证明了这次抢救式纪录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年事已高,信息不全,您和团队在寻找当事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 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

  常秀芹:截至出版前,这部口述史的采访历程已持续了近8年,寻访到了包括历史亲历者、见证者在内的85名当事人。

  抗战期间,为了安全的需要,乳娘哺育乳儿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所以很多乳娘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依然对这段历史守口如瓶,这导致乳娘的故事很长时间没有被广为人知。另外,在战争年代,乳儿的亲生父母大都不知道哺育孩子的乳娘姓甚名谁,信息的缺失导致了寻访难度,几乎每一位的寻访过程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在这些寻访的人物中,有一部分乳儿、乳娘、保育员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也从未公开露过面。比如乳儿司晓光,他是另一位非常重要的乳儿司晓星的弟弟。我经过许多周折才找到他,但他最初拒绝了我的采访。他有个心结——认为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没为国家作出什么贡献,觉得愧对养育过他的乳娘。当我终于见到他时,讲起过去的事情,他忽然间在镜头前像个孩子一样哭泣不已。面对这位跟我父亲一样年纪的老人,我触景生情,跟着他一起流泪。仿佛一切都静止了,只有摄像机一直开着,我的团队拍摄下了全过程。

  在寻访过程中遗憾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找不到亲生父母的那几位乳儿,尤其是李丽惠。我本是职业记者出身,曾悄悄帮助李丽惠调查过她可能的亲人。我查到了广西南宁一位叫吴钊的烈士后人,跟她的相似度很高。但是当我又对比查询山东省档案馆的原始资料时,发现之前的线索有偏差,寻亲之路只能终止于此。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遗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将拍摄电影时获得的采访资料整理成口述史是怎样一个过程? 面对影像语言和文字书写的差异,您是如何处理的?

  常秀芹:其实,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我就已经有意识地对海量的采访场记作基础性梳理了。影像与文字的呈现逻辑不同,在媒介特性、叙事思维及审美创造上有很大差异。在影片中,除了几位主人公之外,大多数出镜人物的台词很有限,甚至因剧情需要有的人物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而在电影创作的实际过程中,几乎每个人物的净采访时长都超过了100分钟,有的重要主人公反复采访时长达十几个小时,我也因此积累了百余万字的采访场记和十几万字的导演案头。这些文字的背后,是更多历史事件和无数鲜活生命的交织与碰撞,这些生命和故事不该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她们值得以某种形式在盛世阳光下与我们及我们的后代相遇。但是从百万余文字中提炼梳理成一部严谨的口述史,研究工作的强度、难度和复杂性一度令我想放弃,好在我坚持下来了。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您在书中谈到,这部书需要平衡口述史的严谨性与个人表达的情感色彩。能否谈谈这种平衡是如何实现的?

  常秀芹:这部口述史我采用的是三元主体的叙说形式,通过乳儿的亲生母亲(大都是八路军女战士)、乳儿、乳娘这三者的集体记忆,交汇形成了集宏大历史的叙事描摹和个体叙事的群像重塑。每一位采访对象都是同一段宏阔历史的亲历者,将不同个体的记忆贯穿起来,还原真实的历史图景,最关键的还是对价值取向的把握: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凝聚起全民族空前的团结,将八路军母亲、乳娘和乳儿们的命运紧紧勾连在一起。

  遵循这样一个价值观的主线,这本书分别描摹革命母亲、胶东乳娘和乳儿三个群体——正是革命母亲们为了抗日救亡,做出舍下自己骨肉、奔赴战场这样超越母爱本能的决定,深深感染了胶东淳朴的百姓,这些素昧平生的胶东乳娘,承接了革命母亲交给她们的生死托付;而乳儿长大成人后,他们以双重身份传承着革命血脉,也始终“寻根觅亲”、反哺曾经养育自己的乳娘。三重主体的记忆相交汇,从独特的视角重新回望抗战岁月,也让我们看到80年来始终在延续传承的红色精神。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书中细腻地勾勒出了女性群体的战时境遇。对胶东乳娘的研究让您对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与困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胶东乳娘群体的重新被“看见”,对当下的性别研究有何独特价值?

  常秀芹:八路军女战士与胶东乳娘两大群体,呈现出抗战中女性所承担的多重责任——国难当头,前线的女战士们赴汤蹈火,后方的妇女们组成妇救会、哺乳期的母亲为革命后代当乳娘,她们带领孩子们组成儿童团,共同支撑起了胶东根据地稳固的后方。她们的故事真实地体现出战争带给女性的创伤,也刷新了我对母爱和女性力量的认知。在战争面前,女性承担了太多苦难,也迸发出远超乎我们想象的勇气。我在采访乳娘张秀芬的时候,她听力基本丧失了,但她头脑非常灵活,刚见面她就跟我说:我给你唱个打鬼子的歌吧! 唱完歌她又拉着我的手说:“没想到还能认识你这位新朋友,下次见面我们就是老朋友了!”这也是我将本书命名为《中国母亲》的原因,我见到的胶东乳娘们,她们每一位都是如此温厚良善、强大聪慧、坚韧豁达。这就是我心目中“中国母亲”的形象! 拨开历史的烟云,看见她们的身影和内心,某种意义上就是重新理解中国母亲、中国女性。

  我也相信,历史进程中尚未被发现的女性力量,不只有胶东乳娘。女性经历的风浪与悲喜,仍有待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去挖掘、去补白。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看点 5常秀芹:重现历史深处的中国母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范语晨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