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

在蓝天怒海间,重新定义女性的可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蓝天、大海、翱翔,搜寻、救助、希望。十六年的飞行路、3920小时的总飞行时间,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宋寅在天海间冲出一道生命航道,用行动深刻践行“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累计参与救助行动371起,救助262人。

  宋寅对即将召开的全球妇女峰会满怀热忱,她表示,“全球妇女峰会是凝聚共识、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盛会,愿全球女性勇敢逐梦,以坚定与热爱开辟属于自己的航道,在各自领域自由翱翔。”

  直面危险,带去生的希望

  2007年,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到上海海事大学招飞时取消了性别限制,各项素质都十分优秀的宋寅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准飞行员。从学飞到副驾驶,经过几年的磨炼和成长,宋寅的驾驶技能越发熟练。2015年,宋寅升任为机长,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名女搜救机长之一,后又担任教员机长。

  “副驾驶飞程序,机长飞决断,教员飞理念。”宋寅用一句话概括了不同阶段的职责差异。

  宋寅在担任副驾驶的几年里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任务中都会思考,如果自己是机长会如何决策。“当发现自己的判断与机长不谋而合时,内心便逐渐有了底气。”

  危险,甚至是生死,是宋寅在救助中要直面的考验。

  2016年12月27日,东海一艘渔船失火,海上风大浪急,火势凶猛。宋寅接到指令立即率机组出动。途中得知实际出事位置比原定地点远了二三十海里,时间更加紧迫,宋寅果断调整航向。当飞抵时,只见海面浓烟翻滚,火焰上蹿。宋寅驾机避开火势,悬停在着火点较远处。考虑到船上油箱可能爆炸,她将悬停高度从20米升至40米。高度增加导致救援绳剧烈晃动,加上船身摇摆,救生员在下放过程中极易撞上障碍物。关键时刻,宋寅屏息凝神,凭借绞车手精准指令与自身经验稳控直升机,如同“定海神针”,救生员抓住时机迅速展开救援,最终全员获救。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海上救助往往要面对极为复杂的情况,近些年来,极端天气、海上风电场等都成为海上救助需要面对的不确定因素,救助任务的顺利执行离不开平时严苛的训练和模拟。宋寅介绍,除了随机模拟实战训练外,他们还有包括仪表飞行训练和夜间训练在内的专项训练,这对在“不适合飞行状态”下开展救助十分重要。“只有绝对的熟练,才能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2023年年底,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引进了新一代救援直升机AW189,作为超中型直升机,该机型载重能力更强、航程更远、搜救半径更大,目前全国仅有11人能够驾驶该机型,宋寅便是其中之一。

  2024年9月,受台风“贝碧嘉”影响,位于上海高东机场以北约90海里处的两艘风机安装作业船上的43人需紧急撤离。接到命令后,宋寅与同事立刻出发前往救援。宋寅驾驶AW189,与同事密切配合,克服了低云和风电场障碍,成功接救回16名船员。最终,43名船员全部成功返回,这也是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建队以来单日救助人数最多的一次。

  2017年,初任上海市党代表的宋寅在参加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时提出海上救助“最后一公里”问题。“海上救援一直存在痛点,常规的海上救援会先通过直升机将伤员带回机场,再由救护车通过陆路运送至医院,这个运送转移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交通拥堵等问题而错过黄金救援时间。”近年来,东海救助局与上海市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相继合作,不仅打通了海上救助的“最后一公里”,更向前一步探索医护人员随机参与海上救助的新模式,进一步将急救关口前移,打通“最初一公里”。

  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钥匙”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如同强劲而温暖的时代气流,为全球女性追求平等与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成为女性开阔视野、追寻梦想的里程碑。

  在海上救助这个非传统领域,宋寅用一次次化险为夷的紧急救援在碧海空天中展现出非凡的巾帼力量。

  “海上风浪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对你温柔。”宋寅认为,真正的平等不是降低标准,而是以同样严格的尺度衡量每个人。“女性完全可以凭借专业能力在任何领域脱颖而出,要不断尝试,寻找自己的‘人生钥匙’。”

  “在风浪中起飞,在救援中坚守,我深知职业无关性别。从驾驶舱到各行各业,打破性别壁垒,不只是我的航迹,更是我们女性共同成长的方向。”宋寅说。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在蓝天怒海间,重新定义女性的可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2025-10-10 2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